考古发现最早的孔子画像 反映了什么问题
2021-12-23 10:08:37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省)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我国古代时期,并不像今天一样人人都可以学习知识。我国近代70、80年代的时候文化都没有普及,全国一半都是文盲。更不要说连印刷术和纸都没有发明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了。那个时期的底层人民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填饱肚子,其次是有个稳定的居住地方。知识是底层人民是接触不到的,学习知识是贵族的专项权力。孔子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育人”,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创办“私学”第一人。使人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这种思想是创新的。实行“有教无类”,广招学生,用现在话说就是实行全民教育。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知识普及,民众化的人。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开创之举。而孔子传授知识也与其他学派不同,其他学派只讲授自家之言。孔子则是把知识系统的整合,传授综合性知识。孔子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实际弟子远不止于此。可以说是天下读书人的老师。而后孔子更是周游列国传授知识,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孔子死后,地位逐渐攀升。被人们称为“天纵之圣”,“至圣先师”。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省)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我国古代时期,并不像今天一样人人都可以学习知识。我国近代70、80年代的时候文化都没有普及,全国一半都是文盲。更不要说连印刷术和纸都没有发明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了。那个时期的底层人民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填饱肚子,其次是有个稳定的居住地方。知识是底层人民是接触不到的,学习知识是贵族的专项权力。孔子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育人”,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创办“私学”第一人。使人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这种思想是创新的。实行“有教无类”,广招学生,用现在话说就是实行全民教育。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知识普及,民众化的人。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开创之举。而孔子传授知识也与其他学派不同,其他学派只讲授自家之言。孔子则是把知识系统的整合,传授综合性知识。孔子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实际弟子远不止于此。可以说是天下读书人的老师。而后孔子更是周游列国传授知识,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孔子死后,地位逐渐攀升。被人们称为“天纵之圣”,“至圣先师”。 这个孔子有点颠覆以往的认知啊,在学校图书馆门口的孔子没有这么瘦.. 难道说古代男人也逃不了中年发福的困扰 2015年底,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一组漆屏风。屏风出土的时候一个散落在地,碎成了很多块。考古人员在清理屏风表面的时候,发现了写有孔子生平的文字和孔子及其弟子的画像。这套组件起初被称作屏风,不过很快就因背后有铜板、铭文等被确认为是衣镜,所以简称为“孔子衣镜”。孔子衣镜上的画像和文字都是非常珍贵的发现,尤其是出自身份特殊的废帝刘贺墓中,就更为难得。 不过无论是屏风还是衣镜,可以确定的是,首先在汉代,做这样的一组漆器都是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非一般人不能拥有。《盐铁论·散不足》: “一桮桊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为费多矣。”这直接反映了刘贺生活之奢靡,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这组漆屏风(衣镜)上面不仅有孔子和他弟子的生平和言论,还绘有他们的形象,这也是现在所能见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孔子画像。虽然图像不是很清晰,但还是可以分辨出来人物有孔子和颜回,还有子赣和子路,有堂骀子羽和子夏,还有子张与曾子。 孔子屏风(衣镜)还具有很高的文本价值,此组屏风(衣镜)虽然大部已残 ,但正反面都保留部分文字。在反面在孔子与其弟子图像的两侧,都用墨书记载了他们的生平及言行的传记,文字均为汉隶。正面文字中直接写出了“衣镜”二字,内容被称为《衣镜赋》,大部分也保存较好,也为汉隶。 刘贺用这衣镜照衣照面还照心,求福祛邪,看门守宅。与其它汉镜明显不同的是,这是一面孔子主题的,除了常用照面,刘贺还用它修身养性,他显然是在用孔子语录来检视自己,约束自己,并学习他的偶像在逆境中的如何修为才能得到内心真正的平静。 图一,镜框背板拼合图 图二,子赣和子路 图三,堂骀子羽与子夏 图四,子赣传记文字图 图五,颜回传记文字图 图六,子路传记文字图 图七,子羽传记文字图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享有“万世师表”的尊称,从古自今自然少不了与孔子相关的艺术作品。最早为孔子画像塑形的记载出现在《后汉书》里,我们常见的孔子像则来自曲阜孔府,据说出自唐代大画家吴道子之手(图9),而在海昏侯刘贺的墓葬中出土的一扇屏风,绘有孔子极其弟子的画像,被认为是目前最早的“孔子像”。屏风上的孔子身材苗条修长,身高约1.8米,装扮儒雅,手捧书卷,并没有宽大的额头(图1),因为与史书上的记载大相径庭,这一发现曾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其实我们查看历朝历代的孔子像和相关文献,就会发现那些被认为是定式的“孔子像”,多半也是出于后人艺术加工和揣摩,却也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对于孔子形象的认同和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