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和泉州哪个历史更久(福州和泉州相差多远)
2023-03-17 07:20:07
有人说福州比泉州好怎么回答答:福州和泉州都是福建的两个重要城市,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福州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是福建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福建省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文化繁荣,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而泉州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古老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宗教文化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著名的古迹和古建筑,是一座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城市。总之,福州和泉州都是美丽的城市,但具体哪个更好,还是要看个人的喜好。 宋朝福州和泉州,哪个更繁荣,更发达宋代福州和泉州都十分繁华,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泉州发展相好一些。 ①五代十国时期,福州多遇战火,而割据泉州的诸侯留从效竭力维持闽南的稳定,后来陈洪进和平献土,使得泉、漳二地免受战火,发展相对稳定,人口增多。 ②北宋时期,泉州经济逐渐发展,先后超过宁波和广州,并在南宋时期跃升为世界第一大港口城市(泉州与亚历山大港齐名)。泉州在元代有一段时间(1297年~1299年)取代福州作为福建平海中书省的省治。 ③朝廷在泉州设立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有利于泉州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泉州府城的晋江县鲤城镇盛极一时,有“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天下人“的美誉。 ④福州在宋朝逐渐恢复元气,历代福州府尹励精图治,使得福州快速恢复并发展,但整体上还是比不上泉州。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福州出了许多状元,这一点远胜泉州。 ⑤但是到了元朝末年,泉州府城毁于战火,而福州继续发展并超过泉州。泉州宋元四百年繁华毁于战火,并在明清五百多年中长期处于贫穷落后。 ⑥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泉州的晋江、石狮、惠安、南安取得长足发展,泉州才在2000年的时候GDP恢复福建省第一,并保持至今。 历史上福州好还是泉州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明确,只要稍微解析下两地方言以及地方戏曲的形成历史即可理解。 福建大发展在唐代,福建成型也是在唐代,包括福州以及泉州,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的灵魂是这个地方的人以及他们所传承的这个地方的方言,泉州跟福州方言都是在唐代开始成型,目前一种普遍说法是唐初陈元光带军入闽,先屯兵莆田,后南移开发漳州;泉州,漳州,莆田方言大致在这时期成型。唐末开闽三王入闽,先以泉州为大本营,后分一批移至闽东福州,闽东福州方言大致在这时期成型。 就是说闽南泉州方言成型在唐初,闽东福州方言成型在唐末,泉州地方的灵魂—方言历史比福州历史要更悠久。 而地方戏曲又是地方方言的灵魂,是地方文化灵魂中的灵魂。泉州南音,梨园戏起源于唐,成型于宋元;福州闽剧,福州评话起源于明末清初,成型于晚清。 这跟泉州历史文化鼎盛在宋元,福州历史文化鼎盛在晚清至民国是完全吻合的;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发展达到鼎盛的直接衍生品(莆仙戏成型于宋,漳州芗剧成型于明清,也都是在其地方历史文化鼎盛时期成型)。 泉州历史文化鼎盛时期源于唐,鼎盛于宋元这是公认的,自不用多赘述。 福州历史文化鼎盛于晚清延续至民国,这是我多次强调过的,福州历史文化鼎盛在晚清实际上是闽南泉州人在台湾播的种,省会福州收获的果实。清代泉州郑成功,施琅收台,纳台致使省会福州战略地位大幅提升,从此浙闽变闽浙,闽浙总督坐镇省会福州,福州独享资源,发展迎来历史鼎盛,发展至晚清迎来了明显的变化,达到巅峰。马尾船政,陆军学堂等等都是由政策资源带来的,福州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书院,也称晚清省城四大书院也都是在清代设立。清代依托政策优势福州科举在省内各地科举都凋零的情况下一枝独秀;才有晚清人物数侯官(福州)之说。且依托闽江便利靠内陆山区武夷山红茶的运输,茶港福州港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福州的闽菜、包括福州唯一的地方剧种闽剧也都是在晚清这个时期成型的。闽剧包括闽菜这些都是晚清福州历史文化达到历史鼎盛的地方文化衍生品。 从地方文化的灵魂来看,泉州方言成型于唐初,福州方言成型于唐末;泉州南音,梨园戏起源于唐,成型于宋元,福州闽剧(福州唯一地方剧种)福州评话起源于明末清初,成型于晚清至民国。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省会福州所谓的两千多年建城史比不上闽南泉州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因为泉州历史文化所达到并形成鼎盛辉煌的历史比福州更悠久。 论福州“打工仔”海洋文化与泉州“老板”海洋文化的差异性 要是每个朝代都像唐宋元那样持开放的海洋政策,福州打工仔海洋文化是无机可乘的,可以说被闽南泉州老板压得死死的。 明朝海禁,清朝闭关锁国,泉州老板才要大批外出找平台,特别是在晚清至冥国这段半封建半殖民动荡战乱时期更加明显,福州打工仔谢主隆恩,得以在这段时间达到历史鼎盛。 老板跟打工仔的差别就是明末清初泉州老板在家门口吊打欧洲霸主荷兰,开疆拓土“纳台”入福建,泉州的资源以官方的名义交给福州后,福州打工仔清末在家门口被欧洲法军虐至全军覆没,丢盔弃甲“失台”自建省。 不仅仅是福建水师放在闽南跟放在闽东发展的差别大。 明朝中期的成化年间,泉州市舶司转移至福州,闽南泉州官方市舶司地位被闽东福州取代,以此同时,闽南泉漳交界的九龙江入海口的月港迅速崛起,取代福州市舶司对外贸易的地位!! 所以你看唐代之前福州做了上千年的省会中心,却发展缓慢,一座小土城几乎没变化,放在国内啥也不是。唐代泉州一开始发展,泉州城规模就轻松吊打福州城,并最终成为福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池,这就是闽南泉州包括厦门在经济发展上先天的地理优势。 福州是计划经济,官方框定发展,打工模式。泉州是市场经济,趋势自由发展,老板模式。永远别指望打工模式能引领发展。 福州是计划经济,官方框定发展,打工模式。泉州是市场经济,趋势自由发展,老板模式。永远别指望打工模式能引领发展。 两地历来发展所依靠的模式,一个是靠官方定位的计划经济,一个是自然产生大势所趋而成的市场经济。 根本差别就是计划经济的老板是xx。是计划框定的,一切他说了算。 市场经济的老板是自己,自由发展,xx从中抽利。发展好坏是不可控的。 两地最终发展的结果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料罗湾海战跟闽江口海战,这两个发生在各自家门口海域的海战不同又必然的结局。 软壳寄居蟹是强硬不起来的,永远不要指望打工仔能引领发展达到新高度。打工仔只能在小体制内作威作福而已。 宋朝福州和泉州,哪个更繁荣、更发达?宋元时期泉州的经济、文化、地区势力都比福州突出,比福州更具有区域的代表性 宋朝泉州的经济在福建的代表性 泉州港在公元10―14世纪之间是中国最大、最昌盛的通商贸易港口,也是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作为一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宋元时期它创造了诸多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之最的神话。 福州和泉州历来都很重视海外贸易,因为唐朝港口贸易的沿袭北宋初期泉州的贸易远比福州要繁荣,所以朝廷将福建的第一个市舶司置于泉州。 (北宋初年泉州港虽没有设立市舶司,但因为唐朝港口贸易的沿袭在宋初的对外贸易中就已经享有很大的影响地位《宋会要辑稿》载,“太平兴国初,京师置榷易院,乃诏诸蕃国香药、宝货至广州、交趾、泉州、两浙,非出于官库者,不得私相交易”太平兴国(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是北宋君主宋太宗赵匡义的一个年号) 皇佑年间(1049--1054)陆守在《泉州修城记》中说道:"“泉州城内画坊八十,(全境)生齿无虑五十万” 元佑二年(1087年)十月,朝廷在泉州置市舶司,在泉州直接管理对外贸易,这是泉州代表福建站在世界港口贸易顶峰的一个重要起点. 政和五年(1115年)在泉州设来远驿,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贡使人员,并拟定伎乐迎送,犒设津遣等则例,体现出一个贸易大国的风范。 大观、政和之间(1107—1118年)泉州设立了蕃学,它是培养外国人子弟和中国人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的学校。南宋时,来泉州贸易的外商“有黑白二种,”数量众多,为了便利外国人居住,照顾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泉州划出固定范围让外国人居住,这样的地方称为蕃坊。蕃坊中由外国人推选出蕃长、理讼师等自行管理,并由他们与当地政府进行日常生活和办理商务的联系。 (至北宋后期,泉州的对外通商贸易已涉足31个国家和地区) 从建炎二年(1128年)到绍兴四年(1134年)七年间,泉州的舶税收入达到二百万缗(一缗等于一千钱)。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泉、广两市舶司舶税净收入增至二百万缗 。”约占当时南宋朝廷年度财政总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泉州市舶司税收已增至百万缗。 宋高宗十分清楚海外贸易的重要性。《宋会要辑稿.职官44之20》载,他曾谕及臣僚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尔。”“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宋会要辑稿》:“(嘉定)十五年(1222年)十月十一日臣僚言:‘国家置市舶司于泉、广,招徕岛夷,阜通货贿。 宋朝泉州是全国丝织中心之一,与杭州并称一时之盛.这个时期泉州生产的丝绸被称为“泉缎”“刺桐锻”既是重要的外销产品又是朝廷的高级贡品。泉州所产绫罗绸缎和绢伞绢扇与青白瓷器、生铁、铜鼎、铁针、铜瓦以及糖、酒、茶叶、桂元干、桂林干、纸张等,都是出口外销的商品。造船技术更加精良,已能造出远洋大海舶。 南宋宝庆年间担任泉州市舶提举的赵汝适,曾对诸国商贾进行调查考察,据其宝庆元年(1225年)著作《诸蕃志》记载,当时同泉州有海外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8个。 南宋管理皇族宗室事务的“南外宗正司”因难舍泉州舶税之膏腴而迁移到泉州,至绍定年间(1228~1233),在泉州的皇族宗亲在院者1427人,外居者887人。泉州成为大批皇族的居住地,在泉州还专为设立了教育皇族子弟的“宗学”。他们从中原地区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带来罗、绢、纱、绫等新产品,传入织、绣、彩、绘、染色、印花等先进技术,以及先进文化,促进泉州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但赵氏皇族生活奢侈,歌舞声色,仗势扰民,其庞大的生活费用,除朝廷少量补贴外,大部分是由泉州地方财政来负担。 宋朝的泉州各种文化在这里融合,各种繁荣在这里交汇,有很多外籍商贾巨富与皇族绅贵择居泉州,繁衍生息。泉州有来自外国的商人、传教士、僧侣、游历家、王子、贵族和使节等达数万人。 南宋末年,意大利安科纳市的犹太商人雅各在泉州逗留5个月将泉州形容为"光明之城",并描述了南宋末年泉州地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民俗等情况。 他所记述的南宋泉州的社会文明远远超过当时的欧洲。 宋代词人李邴在《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中描述了泉州“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景象。 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十朋对泉州的评价是:“闽乃负山带海遐僻之乡,而泉乃富商大贾往来之会。” 泉州太守王十朋关于刺桐城泉州的诗句;"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 南宋.王象之称:泉州“水路据七闽之会,梯航通九泽之重”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诗云泉州:“闽人务本亦知书,若不樵耕必业儒;唯有桐城南郭外,朝为原宪暮陶朱。” 谢履《泉南歌》;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 真德秀《祈风文》写道:“惟泉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 泉州九日山现存的诸多祈风石刻,记录下了当时泉州官方举行船只出海祈风仪典的盛况。 宋朝因泉州经济的发展而建造的一系列浩大的工程如洛阳桥,东西塔,安平桥,姑嫂塔,清净寺、天后宫、关岳庙,老君岩等等等等当中有的不仅代表了福建乃至于中国的最高水平甚至创造了世界之最。 宋朝福建人口也达到历史高峰,福建区域的开发全面展开,北宋后期福建开始出现人稠地狭耕地缺少的现象,南宋以后越演越烈,大量无地人口或从事工商业及其他职业,或迁入深山区和外区域,从而促进了福建商品经济和文化发展与山区开发。福建是宋代人稠地狭最为严重的地区,但与其相邻的今广东、广西和海南岛却长期地广人稀耕垦未尽,为了寻找新耕地,大批福建农民向两广以及其它耕垦未尽的地区迁移。 宋元丰八年(1085年),泉州主客户20余万户,泉州城内人口突破10万人,成为全国八大州府之一。被称为富州,又经150余年的发展,至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增至25.57万余户,为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为望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