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便民网

首页 > 娱乐 > 电影>电影《柳青》北大路演 柳青精神引师生热议

电影《柳青》北大路演 柳青精神引师生热议

电影《柳青》北大路演    柳青精神引师生热议
 

        在1991年,路遥的巨作《平凡的世界》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他来到陕西皇甫村柳青的幕前,流着眼泪磕了6个头。 拍摄《路遥》纪录片时,导演田波从这里看到了一种传承:一位文学大师在他人生最辉煌的至高点上,要把自己内心的爆发,诉说给自己的导师。

     “要想塑造英雄,就先塑造自己”,这是《创业史》的作者,人民作家柳青的一句话。电影《柳青》在全国上映后。同日下午,电影主创团队走进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在将电影献给北大师生的同时,也与师生一道就柳青精神进行了深入交流。参加观影交流活动的有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法学院教授强世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中文系教授韩毓海,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教授,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潘维,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中文系副教授李国华,文研院院长助理韩笑,党委宣传部部长任羽中等。活动由韩毓海主持。

 

       观影活动前,韩毓海介绍了主创团队一行,包括电影《柳青》导演、编剧田波,出品方中央党校大有影视中心总经理王君,制片人王苗霞,电影主角之一王家斌饰演者师清峰。在影片播出的近2小时时间内,来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中文系、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200余位师生,共同凝神观看了这部全景式描绘新中国建国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电影。

 

       电影《柳青》真实再现了我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所经历的重重困难和取得的宝贵经验。青年作家柳青辞掉北京优渥的干部待遇,决心亲自参与实践,创作一部反映新中国农民集体创业的史诗巨著。他举家落户皇甫村的一所破庙里,深入农村建设一线,扎根人民十四年,历经风雨,面对从互助组到合作社等一系列重要历史时刻,带领公社社员克服重重苦难,铁肩担道义,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在农村的新局面,并在之后狂风暴雨般的运动中始终坚持真理,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段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创业史。

 

       柳青的故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国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到:“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再次强调:“党政干部也要学柳青,像他那么接地气,那么能够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

 

互动交流环节,来自北大的知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人与主创团队一道上台,深入交流了在新时代学习柳青精神的心得。

 

电影《柳青》北大路演    柳青精神引师生热议

        强世功认为,历史上很少有作家通过写作经历来改变自己,柳青就是一个,他笔下的人物故事不是“塑造”出来的,而就是每天在周边活生生的乡亲乡情,知识分子不能代表农民,柳青就深入到农民中去,把自己“变成”农民,强世功希望北大的人文社科学者也能有这种于田野间探求中国经验道路的意识,学问既要在书斋中作成,更要在时代中作成、在人民中作成;

 

      李道新认为,电影《柳青》的上映既是电影事件也是文学事件,近年来反映作家生平的传记电影并不多,《柳青》填补了这一遗憾,它让年轻人看到了彼时乡野和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电影中,柳青在生命最后时刻面对朝阳吐露的对人民的深情,是整部电影的升华之笔,将主人公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潘维表示,这部电影使他想起了王阳明临终前的四个字“我心光明”,他在柳青身上看到了历经艰辛磨难背后内心的澄净光明,潘维认为,柳青很好地诠释了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老百姓觉得是好的就是好的”,这份信念贯穿了柳青整个驻村经历和《创业史》的写作生涯;

 

      张颐武回顾了青年时代在北大中文系求学时严家炎教授对于柳青和《创业史》的解读,张颐武认为,柳青的一生就是在为中国道路树传立碑,共和国的艰辛探索和柳青本人的崎岖经历投射在一起,更体现了新时代朝阳诞生的不易,电影《柳青》为观众记录了这位作家、共产党员的魂魄,也让观众从柳青身上看到了中国道路和中国气派的来路,更让青年人感受到“传承”道路与气派的重担;

 

      李国华认为,电影中柳青最打动他的一句话是当他面对审查时脱口而出的“不能把33年党龄不当回事”,李国华指出,实事求是始终是柳青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另一位天生的“农民作家”赵树理相比,柳青更代表着知识分子阶层,他从驻村开始不被农民理解甚至农民不愿和他讲话,到他被迫离开时村民们哭着为他们一家送行,说明这位知识分子用实际行动真正地“住进”乡亲们的心间;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李超宇的博士论文题目就是“农业合作化与文艺生产”,他表示,电影很好地把握了柳青作为文学创作者和农村地区领导干部的双重身份,也通过丰富的电影元素表达刻画了柳青驻村十余年经历与心态的变化,是反映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上乘文艺之作。

 

电影《柳青》北大路演    柳青精神引师生热议

      主创团队在与师生的交流中阐释了六年磨一剑的历程,分享了创作初衷、背后遇到的困难与影片拍摄过程中的故事。大家共同期待,在建党百年的伟大时刻,能有更多人走进影院观看《柳青》,共同缅怀这位为党史国史辛勤记录的忠诚作家,为一方民生鞠躬尽瘁的党员干部。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承办,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中文系、艺术学院等院系的大力支持。

 

观影心得:

 

       第一次了解到柳青与他的《创业史》,是读韩毓海老师的《春风到处说柳青》,当时就被这位在庙里写作的“苦行僧”作家感动。今天,在百年纪念讲堂观看《柳青》,聆听各位专家学者深情的点评,我重温了感动,也将感动化成了动力和信念。作为在新时代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青年学子,我们要学习柳青,以中国为问题,以中国为方法,为人民做研究,真正把学问做在我们所站立的这片土地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博雅博士后方晓恬

 

      今天有幸在博士生党支部的组织下,观看了电影《柳青》的首映,整部影片以作家柳青的视角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期间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情况。整部电影中充满了柳青对文学、对土地、对人民群众的热爱,看完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更坚定了艺术创作永远是扎根于生活的这个观念,伟大作品的诞生,一定是创作者摒弃掉了许多世俗杂念,经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煎熬与孤独,用满腔热血和全部精力经营着一份热爱,只有创作着沉浸在作品中,才有可能感染观众。致敬所有伟大的艺术工作者!

 

——艺术学院2018级博士生徐俊菲

 

      电影《柳青》将柳青的文学思考与人生追求在十分生活化的场景中讲述还原,为作为大时代参与者、探索者、建设者、记录者的柳青形象提供了较为扎实的落脚点,和柳青本人“文艺应深入生活”的文学理念相契合。电影宣传语用“胸中有大义,笔下有乾坤”概括柳青为人为文,这与北大中文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人文信念和治学传统不谋而合,有幸成为北大中文系的学生,有幸能在北大中文系发展成为预备党员,我将始终铭记这份传承不息的初心和信念,迎接生活的千锤百炼。

 

——中文系2019级硕士 周书羽

 

      今天很荣幸在百讲李莹厅观看了电影《柳青》,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小养尊处优的我们似乎离劳苦大众越来越远,这也造成了我们越来越难以体会到真正的民众生活,而事实上这种脱离真实的学习与研究对于我们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无论是做学术研究,还是做任何事情,只有真正踏实的深入体验、了解,实践,而不是嘴上空谈,异想天开,才能有所成就。当然这也需要坚强的毅力和不变的初心。这部作品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作家的榜样,更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榜样。

 

——艺术学院2019级硕士生陈瑾

 

      看完电影感触颇多,柳青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历经人世浮沉,不改初心的政治本色。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为了人民,他矢志不渝,一生都在为中国道路树碑立传,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印记。在敬仰的同时,我也深感苦难烈火淬炼真金,弘毅实干岂容彷徨!今天的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作为马院学子,要在埋首经典的同时扎根现实,自觉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忘初心,服务人民,赓续精神血脉,勇于开拓进取,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努力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贡献青春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毛俊欢

 

     《柳青》这部影片让我看后感到很震撼,作为一位文艺工作者,柳青扎根农村,和他们衣食住行在一起,将自己的亲身生活融化在《创业史》的细节中;他对待自己的作品非常勤恳踏实,并在成名后仍然低调,对自己的文字始终带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一位优秀的文艺工作者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崇敬的。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并不知道柳青是谁,也不知道他所写的《创业史》。今天,我重新认识了这位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他的坚守让我敬佩,他对待文艺的态度值得我去学习,这才是为艺术而献身,为人民献身。

 

——艺术学院2019级本科生于小航

 

      电影里那口钟被反复特写,而且每次出现的时机都很特别。第一次出现时是柳青来到村子里村民敲响了这口钟,这时的钟是有辨认陌生人,提醒村民的钟;第二次出现时是王家斌出村买种子,他在出发时用力敲了一下钟,这时,这口钟是他在踏上艰难未知前路前给予他精神力量的钟;第三次是在王三老汉去世的时候,柳青用力敲响了那口钟,这时,这口钟是柳青在给这位代表了中国善良朴实的农民群体的人吊唁,这时的钟声是难过而让人深思的。当柳青获得敲响钟的权力时,这口钟也成为了柳青的象征,在这口钟的周围人们可以谈天说地,自由生活,它不再是被神圣化的,它是平民化的,它与民众的关系也更近了。彻底和村民们融为了一体,已经彻底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村民。而在后来的日子中,这口钟还会继续带给后人力量,带给村庄守护。也如柳青在现在依然被我们铭记,依然被我们学习和敬仰。

 

——中文系2019级本科生 包金辉

 

    本文来源: http://m.fzbm.com/yule/40138.html
    上一篇: 追悼“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稻田里的拓荒者
    下一篇: 《黑亚当》幕后照曝光 巨石强森戏服关键部位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