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带孩子去旅游(不带孩子去旅游的文案)
2023-04-13 21:40:16
为什么很多家长不愿意带孩子去旅行呢?小天发现,很多的家长在有了孩子之后,就会很少去进行旅行,一般等到孩子长大,自己老了之后就会选择去旅行。那么,为什么家长不愿意带着孩子去旅行呢,今天小编就来大家仔细的说一说。 一、孩子调皮捣蛋。 很多的孩子都是不受管的,所以说家长就不太愿意带着孩子出去旅行,因为在整个旅行的过程当中,我们并没有感受到旅行的欢乐,反而是一直在为了孩子的做法而生气。特别是孩子,在去到了一些地方之后,还会出现哭闹的现象,那么,对于家长而言,这批人是让自己非常崩溃的了。因为我们出来旅行本身就是为了去放松自己的心情,如果说孩子还这么不配合的话,家长肯定也不太想去跟孩子一起旅行。 二、在乎孩子的学习。 有很多的家长觉得带着孩子出去旅行,还不如让孩子用这个时间去学习,这样的话也能够让孩子学习成绩提高一些,其实很多的家长都是会有这种想法。而对于很多的孩子来说,他们也都习惯了,即使是自己想跟父母一起出去玩,但也不会去说出来,因为他们知道父母是不会同意的。其实小编觉得家长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有的时候带着孩子出去旅行,真的是能够让孩子放松一下自己的身体。 三、有必要带着孩子出去旅行吗? 小编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就比如说有一些家长跟孩子之间的关系,不是特别的好,所以说在这个时候我们也是可以选择通过旅行来促进彼此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有一些孩子总是在家里面玩手机,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旅行让孩子玩手机。总而言之,小编觉得旅行是一个非常放松的过程,而旅行也是一个促进全家人关系的好机会,所以说大家千万不要放弃旅行,在孩子寒暑假的时候,可以带着孩子去一些比较好的景点,让孩子去见识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 过春节的时候,应不应该带不带孩子去旅游呢?不要以“长见识”的名义绑架了家庭 经济水平的提高,让孩子全面发展的渴望,让儿童旅行变成热门,各种“去哪儿”火爆,各种驴啊、牛啊的层出不穷,从每个周末的公园游,到五一、十一的国内游,再到寒暑假的境外游学、夏令营,旅行费用,已经继择校费用、兴趣班费用之后,位列第三大教育花钱杀手。 在“长见识”的背后暗流涌动的是消费层次的较量:你带不带孩子出去玩?你带到哪里去玩?你们住什么酒店?孩子的玩伴都去过哪里?你们买什么礼物回来给老师同学?这一个假期的出行,在孩子的作文里怎么被描述? 放假前后,在妈妈们接孩子放学的聚点,在办公室有孩子的父母中午吃饭的时候,在你跟邻居家长碰面的寒暄里,聊得都是“放假你们去哪啊”,这一句话背后,体现的不是你的教育观念,而是你有钱有闲吗?你玩得起吗?不管你是真心想带孩子出去“长见识”,还是比较心做祟,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不管你的经济实力如何,你都被卷入这阵风中,不能不去,也不得明辨。 为了炫耀的旅行,不如不要去。 家长要知道,见到了,不等于长了见识 城市化生活带来了玩伴匮乏、自然接触匮乏,电子设备和大型游乐场泛滥,为弥补这一缺失,我们选择带孩子出行。 可是我们带孩子去香港、去韩国,去马尔代夫,去欧美,现在还推出了最适合带孩子去的十家度假酒店……,这些量身定做的高大上旅行,只是把孩子从你家门口商场里的小游乐场,带到了一个更大的游乐场,从一个城市的海洋公园,带到另一个城市的动物园、海洋公园…… “见到没见过的”和“长了见识”不能划等号,昂贵的投入,带来的并不是与之相等的见识增长,“孟母三迁”为的是让孩子在“好环境”中得到熏陶,到现代却逐步演变成对“物质繁荣”的嘘唏感叹。 一些大V所提到的所谓世界观、人生观,在这些更豪华,更现代的环境中,得到的多是享乐与消费,如果我们一味强调旅行,而不去审视什么样的旅行,最后结果就是,大家拿钱给航空公司和旅游公司做贡献。 为享乐而去的旅行,不如不要去! 把人生体验还给孩子吧 “在旅途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生活,思考别人为什么活,自己应该怎么去活,旅途所见与内心所遇结合起来,明亮了眼眸,充盈了精神,体验了生命,改变了人生”,这是旅行的意义,这其中更多是想当然的“我认为”和“我以为”。 小孩子,尤其是学龄前儿童,不管她到哪,她最想去的还是游乐场玩,那么多名胜古迹她不在乎,不感兴趣,于是大人硬要她看,还硬要她看出点什么,实在可恨可笑。 孩子到底能从中看到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她看到的,肯定跟大人看到的不一样,所以,所有大人以为的旅行目的,从头到尾都是错的。 没有一个孩子喜欢这样的旅行,是的,儿童不要这样的旅行。这跟你让他去学钢琴,让他考好成绩有什么不同的高级之处吗?行万里路长见识,长了见识以后呢,为了孩子的竞争力更强,然后找个好工作,有一个你认为意义上的好生活,这与孩子的幸福有一毛钱关系吗? 没有欲望去探索的旅行,不如不要去。 旅行对孩子的意义取决旅行对父母的意义 我们希望孩子读万卷书,也能行万里路。至于他长大以后,是不是闭关狭隘,取决于你对旅行的兴趣和行动。我们带着孩子出去,全是围着孩子转,不停的告诉孩子看,你从中看到了吗? 这就跟兴趣班是一样的,一个没有业余爱好的家长,培养不出有艺术情趣的孩子,孩子学的是父母,你先去行万里路,注意,不是为了带孩子出去才行万里路,而是因为你自己对旅行感兴趣。你能做到吗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被装到笼子,带到野生动物园的经历,笼子外那些悠闲的动物,是如何看我们呢?其实,很多旅行无处不在牢笼之中,我们经常自欺欺人的为旅行而旅行,你真的从中体会到了你讲的那些意义吗? 对旅行没有热爱的父母,不如不要带孩子去! 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不在酒店和景点里 不管走到哪,我们住的是标准化的酒店,看得是大门票套着小门票的景点,甚至吃喝,都是在各地都有的连锁快餐店里解决。难道在名胜古迹照了相,就算是旅行吗?等我们离开的那一刻,我们于这个新的城市,这个城市的生活,还是一片陌生,或者说是根本没有过融入和接触。 简单的参观游览,拿回来的一堆照片,那不是真正的旅行。你一定要在某个地方居住一段时间,才能体会当地人的生活和风土人情。走马观花式的旅游,除了身体的疲惫和人云亦云的感受,哪里会有对生活、对生命的观察和思考? 如果你能在假期跟某个家庭互换,让孩子坐上当地的公交车,去当地的集市,你有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去村里那条小河汤水,让她坐在门口的老树下打盹,让她交到几个当地的小朋友。这段经历给她带来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的是,她经历的,都不是人为制造的,都是不卖票的真实生活! 走马观花的旅行,要它何用? 那是不是就不要带孩子出去了? 以上旅行,提倡儿童不要去,那是不是就不要带孩子出去了? 当她在一篇《望天门山》读过之后,说:我也想去天门山看看的时候,要带她去…… 当我们在坚持户外活动,她开始感兴趣的时候,要她跟着去…… 是的,这才是起点。 不是只有做飞机出门才叫旅行; 没有思考与欲望在先,不会有所谓的新发现; 没有榜样,再多的安排都是徒劳; 宁可不要带孩子去旅行,只是期望父母们不要“人云亦云”的带孩子去,给孩子留些体验,做她这个年龄该做的、想做的事情。 强拉孩子拍照留恋和欣赏你认为的美景,不如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与探索旅行的意义,作为父母要把旅行当作一种历练与修行,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或者处于炫耀心里,那就没必要拉着孩子去折腾了。 为什么不带孩子去旅游旅行带给孩子的意义 扩增孩子的见识 让孩子从小旅行,可使其增加见识,他们在接收更多事物与见闻的时候会寻找到更符合自己内心愿望的爱好,而且亲眼见过的一定比只在书上看过或者听人说过更有触动性。 父母不带孩子旅游违法吗没有违法 可以带孩子出去旅游 旅游旺季,很多家长都想带着孩子出去游玩。这就需要家长在饮食方面要注意了。 1、注意饮水卫生 必须饮用煮沸的水,或者根据旅途的长短以及考虑途中是否能得到清洁水的补充,带上一些瓶装饮用水。 2、饮食以清洁卫生为原则 即使在饥肠辘辘时也不要随便在路边摊购买食品,必须到有卫生保证的餐馆就餐;生吃瓜果一定要先洗净,然后去除外皮;进食前先洗净双手,必要时可以带上酒精棉球和湿纸巾,以便在无法用清洁水洗手时擦净双手。 3、不吃新奇的食物 在旅行途中常会见到一些陌生的食品,虽然这些新奇的食物很诱人,但最好不要让孩子轻易尝试,以免发生食物过敏。如果带小婴儿出门,母乳喂养又显出其优点了,只要妈妈在喂奶前注意洗净双手就可以了。而喂奶粉的宝宝则需要根据旅途的长短,预计使用奶瓶的数量,准备好清洁的奶瓶并妥善保存,每次使用后更换一个;冲泡婴儿奶粉时一定要用清洁并且最好是煮沸的水,必要时带上保温瓶。大些的孩子出门时也可以带上一些饼干、水果等零食,可以暂时充饥。但切忌在途中一路零食不断,影响正常进餐。 如果不想带孩子旅行变得没意义,父母就一定要做好哪4点?带孩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听起来就很美妙,在青山绿水间,或是名胜古迹中,和孩子共享一段亲子时光,理应是一场珍贵回忆。 但是在现在,带孩子旅行好像变了味,掺杂了亲朋好友间的攀比之心,混进了家长望子成龙的教育焦虑,诸如此类的因素,让旅行不再有意义,反而变成一项任务、一种负担。当家长想带孩子旅行时,却没有考虑清楚下面几个因素,那兜妈建议,还是别带孩子去旅行。 1. 旅行变成了攀比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假期带孩子去旅游也成了一个常见的事情,旅游的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景区游,到国内亲子游、国外研学游、各色夏令营等。 而旅行的花费,也成了择校费、兴趣班报名费之后,排名第三的儿童教育支出项目。 但在这背后,却藏着暗流汹涌的攀比较量: 带孩子去哪里玩了? 去国外的就比国内的高了一截,去新马泰的又比不上去欧美国家的。 一家人住了什么酒店? 当地小旅馆就只能在最底层,连锁酒店也只是一般,住奢华的星级宾馆才是挣回面子。 朋友莉莉就深陷这种攀比的苦恼之中,同事家孩子上次去了日本游了5天,那这次自己总得带孩子来个欧洲7日游吧,不然还怎么在办公室里立足? 可一看旅行团的价格,她还是默默选择放弃,安慰自己国内游也挺好的。 不管是真心带孩子出去游玩,还是抱着“咱家孩子不能低人一头”的心理,都会或多或少的陷入这种亲朋好友间的攀比。 但这样去旅游,父母总是计算着档次高低,孩子不能挖掘旅行的意义,除了劳民伤财外,不能真正享受到乐趣。 所以说,为了攀比炫耀而带孩子去旅游,还不如不去! 2. 要求孩子要学会什么 说起为什么要带孩子去旅行,不少家长的回答就是“长见识”,希望孩子能经历过旅行之后,学到点什么。 但孩子的观察世界的角度和大人是不同的,年幼的孩子,在自家楼下看蚂蚁搬家都能看上大半天,给他换一个新的环境,他见是见到了,却未必能“长见识”。 朋友菲菲带4岁大的女儿去了一趟海边,菲菲本想着女儿能领会到大海的壮阔、自然的神奇…… 没想到,女儿千里迢迢到海边,却对波澜壮阔的海洋毫无兴趣,反而专注地在沙滩上玩沙子。 后来菲菲没办法,从沙滩上捡了几颗贝壳回来,摆在女儿身前,对她说:女儿,你看贝壳多漂亮呀~你想知道它的知识吗? 女儿还是兴趣缺缺,随口应了几声,继续去做自己的沙雕了。 那次旅行回来,菲菲直呼不值得,怪女儿不配合,为所花的费用心疼了好几天呢。 如果刻意带着“长见识、学东西”的意图去带孩子旅行,那这就变成了孩子的“暑假作业”,就跟给他报暑假班一样,只是在给他负担。 所以说,如果强求孩子要在旅行中学到什么,还不如不去! 3. 走马观花式的旅行没有意义 随着带孩子旅行的日益火爆,各色的旅行项目也出来了,有的内容看似紧凑,要1天游遍一个城市、3天游遍一个省,把好好的旅行变成了“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宾馆玩手机”。 但这种带孩子走马观花式地去旅行,去各种景点拍照打卡,只能给孩子人云亦云的感受,他也不会知道名胜古迹的深刻内涵。 在几年前,兜妈曾带一年级的小侄子去浙江旅游,特地带他去鲁迅故居,给他看百草园、三味书屋,不过旅途匆匆,没能给他好好介绍一下。 但小侄子对这些地方毫无兴趣,说百草园只是普通花园,和小区也差不多;三味书屋也是破旧不堪,比教室还不如呢。 但现在小侄子学了鲁迅的文章,才知道百草园的皂荚树承载这那么多故事,三味书屋里的书桌上刻着一个“早”字……他还想着,一定要再去一次才行呢。 旅行不是简单的买票看景点打卡,不是要去过足够多的地方,而不管你走之后对它的回忆只剩下一张照片。旅行时要用心去体会自然之美,古迹之美的,可不能一带而过。 所以说,如果只是带孩子走马观花式地看看,还不如不去! 4. 父母爱旅行孩子才爱旅行 带孩子旅行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先说旅行前要准备好杂七杂八的行李、证件等,就足够麻烦了,一般的家长可能都不清楚。 长途跋涉的路上,孩子可能吵闹不休,家长该怎么办,才能不让自己孩子变成“熊孩子”? 到了异地,孩子突然发生状况,生了点小病,又该怎么处理? 只有真正爱旅行、会旅行的家长,才能处理好旅行中的种种意外,而父母对旅行的热爱,也会传递给孩子,让他同样爱上旅行。 如果家长自己对旅行并没有什么兴趣,只是为了什么目的才带孩子出门旅行,不但自己觉得烦,更可能影响孩子,让这次旅行变得失败。 如果家长能避开这些因素,不为攀比、不求见识,不走马观花,真心享受旅行;那么恭喜你,能带着孩子一起享受一段幸福快乐的旅行了,就先在这里祝你旅途愉快。 放假千万别带孩子去旅游!这样的旅行长不了见识,孩子也不领情!古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有大量的旅行类节目,比如某某去哪儿等等,"带孩子去旅行”已经被妖魔化,又被一些大V反复强调之后,更似乎成了大势所趋,潮流所向。 以上这些,都在不断地教唆我们要带孩子去旅游,甚至更高层次的概念也被植入我们脑海:从小就要带着孩子出去见见世面。 不明所以,不得始终。在这里我却想说不要带孩子去旅行!不过我在这里的“不要”是打了引号的,只是期望父母们不要因为“人云亦云”而带孩子去旅游,要多留给孩子们一些体验,做他们这个年龄该做的、想做的事情。 如今,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孩子去旅行开始变得容易,也渐渐成为了热门。 各种“去哪儿”节目火爆开播,好多驴啊、牛啊的旅游项目层出不穷,从周末的公园游,到五一、十一的国内游,再到寒暑假的境外游学、夏令营,旅行费用已经是继择校费用、兴趣班费用之后,位列第三大教育开支的杀手。 在所谓的“长见识”的背后,其实暗流涌动的是消费层次的较量: 假期带不带孩子出去玩? 带他到哪里玩? 你们住什么星级的酒店? …… 就连放假前,接孩子的妈妈们扎堆聊天时;中午吃饭时,和有孩子的同事闲聊时;在楼下,巧遇邻居不得不寒暄时,大家都会有意无意地问一句:“放假你们去哪儿玩啊?” 看似普通的一句话背后,体现的不是你的教育观念和生活品味,而是你有钱有闲吗?你玩得起吗? 不管你是真心想带孩子出去“长见识”,还是虚荣心作祟,也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又或是你的经济实力如何?你都被卷入了这场无形的风雨之中。 不是说旅行不能不去,而是说我们可以去明辨一下: 旅行是为了愉悦自己,还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或是证明什么? 这种旅行到底有没有给孩子们长见识? 是教会了孩子们吃喝、享乐还是教会了孩子们成长? 如果说只是出去好吃、好喝、好玩了一趟,享乐了一番,只是为了家长和孩子的面子,只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地发一个朋友圈,为了炫耀而去的旅行,还不如不去! 虽然说现在的孩子可玩的东西越来越少,很多都被电子产品所捆绑,出去玩成了不错的选择。不过这并不是说出去了就等于长了见识。 比如,我们带孩子去香港、韩国购物,去迪斯尼,现在许多旅行社还推出了最适合带孩子去的十家度假酒店…… 这些量身定做的高大上旅行,只是把孩子从你家门口商场里的小游乐场,带到了一个更大的游乐场,从一个城市的海洋公园,带到另一个城市的动物园、海洋公园……其实本质并没有区别,只是规模大小的不同罢了,难道这样就算是长了见识吗? "见到了没见过的”和“长了见识”真的不能划等号。 昂贵的投入,带来的并不是与之相等的见识的增长,“孟母三迁”为的是让孩子在“好环境”中得到熏陶,到现代却逐步演变成对“物质繁荣”的嘘唏感叹。 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旅行,而不去审视要去什么样的旅行?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拿钱给航空公司和旅游公司做贡献。 这样的旅行只会教会孩子学会“奢侈”和“享受”,真的不是什么长见识! 相反,哪怕在假期跟某个家庭互换,让孩子坐上公交车到处观察,去当地的集市。甚至只是去乡下某个不出名的小河里趟趟水,夏天在老树的树荫下乘个凉,在乡下或是某个陌生的场合交到几个当地的小朋友等等,都可以长到见识,并不是去高大上的地方,才会有高大上的见识。 在孩子眼中,大人每到一处旅行,总是带着他们的“我认为”和“我以为”,总觉得自己给孩子安排的就是好的,所以常常有意无意地就会来一句:“我带你来这里还不是为了你好?你还.......” 其实,小孩子,尤其是学龄前儿童,不管他到哪,他最想去的可能还是游乐场这种地方,想去他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至于是不是名胜古迹他根本不在乎,也不感兴趣,但是大人偏要他去看,还硬要让他看出点什么名堂,甚至还想给孩子灌输一些知识,现在想想实在是可恨又可笑呢。 试问,你带着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去看兵马俑,看金字塔,他能看得懂,听得懂吗? 我想答案我们大家都心知肚明。 对于孩子来说,也许他更乐意对着公园的一只蚂蚁发呆一个上午,他才不会在乎那是在中国的公园还是外国的?这只是她发自本心的探索过程而已,但这点却总是被我们大人忽视,我们常常打扰甚至阻碍孩子的自我探索。 再举个例子,孩子三岁时,你带他去爬长城,那哪里是他去爬,而是你抱着他爬,这样的旅行你累他也累,长大了他也什么都记不住,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一个八岁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会记住这次旅行,这时去爬长城对他可能是一种挑战,还会带给他不一样的感受,也许会铭记一生。 更多时候,我们要让孩子自己去摸一摸,去试一试;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多带他们去感受生活,去体会人生。 毕竟亲自感受和体会到的东西,和我们灌输给他们的差别大多了,就如同一句老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孩子到底能从中看到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她看到的,肯定跟大人看到的不一样,所以,大人们自以为是的旅行目的,从头到尾都是错的。 适合孩子十几岁跟同龄人结伴而行的地方,为什么小时候要由你带着他去呢?等到他大了,想要自己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看到你们曾经在各个景点照的照片,你觉得他还有兴趣再去一次吗? 很多时候,就算我们带孩子转遍了全世界,不过这个结果,不是让他对这个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他只是在你的被动安排下,把那些地方都“到此一游”,走马看花地看了一遍罢了。 不是只有坐飞机出门才叫旅行;没有思考与欲望在先,不会有所谓的新发现;没有榜样,再多的安排都是徒劳。 所以说,带孩子去他没有兴趣的地方,忽略孩子的感受,没有探索和体验的旅行,还不如不去! 我们希望孩子读万卷书,也能行万里路。其实,有时他长大以后,是不是闭关狭隘,取决于你对旅行的兴趣和行动。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坐在笼子一样的大巴车中,被带到野生动物园里的经历,真不知道笼子外那些悠闲的动物,到底是怎么看待此时的我们的呢?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旅行无处不在牢笼之中,我们经常自欺欺人地吹嘘:我们是为旅行而旅行。可是,你真的做到了吗?真的从中体会到了那些所谓的意义了吗? 另外,对旅行不热爱的父母,不如不要带孩子去!有些父母带孩子出去,自己却不停地在那里自拍,有些父母在家玩游戏,出去旅游还是走哪儿都抱着手机在玩,你把带孩子出去玩就当成陪伴了孩子,你是在完成你作为家长的任务吗? 其实这种敷衍的旅行还不如带着家里跟孩子做做游戏或者给孩子读他喜欢的故事,孩子想要的更多的是父母高质量的陪伴,而不会在乎父母带他去的地方有多高级或是出名,孩子在乎的是父母的爱。 不管是大人或是孩子,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都不在酒店里或是景点中,而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在于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体验。 我所说的不带孩子去以上的一些旅行,并不是说不带孩子出去,而是说我们想要思考一下再去行动: 当你明白旅行可以不畏压力,不去炫耀; 当你不去参与享乐主义盛行之下的变味旅行; 当你不再忽略孩子的感受,剥夺他们体验和探索的权利; 当你自己也能发自内心地热爱旅行; 当你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乐趣,生存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当你明白了这些,你就会知道什么样的旅行才是适合自己和孩子的。 朋友,你找到了属于你们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旅行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