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受制于芯片大饥荒 未来应该如何发展
2021-10-10 11:26:58
各大芯片供应商大规模缺“芯”,事情发展的比剧本还要科幻离奇。 持续两年之久的疫情,影响了全球范围的生产生活。近段时间,全球汽车产业进入了缺“芯”时代,此次缺货严重的芯片集中在MCU(微控单元)、ECU(电控单元)、ESP(车身稳定)方面,以至于多家车企被迫减产。 缺货原因各不相同 这次“芯片”缺货现状,不禁让人想到了前几年,几家DRAM厂商内存颗粒“集体缺货”事件。或因良品率低产能不足,或因工厂接连失火殃及库存。这一系列令人咋舌的蜜汁操作,最终导致上游成品的价格几倍飞涨,也间接使显卡等消费电子价格随之飙升。不过此事说来也蹊跷,自从国产颗粒上市销售,老牌DRAM厂商产能就爬上来了,工厂也不起火了,生产生活又得以继续。一切“无病呻吟”的作态,就像从未发生过一样。不知几家跨国公司,究竟吃了什么回春妙药,还是另有高人施术药到病除。 此次芯片缺货,也是积病沉疴,虽依旧是产能问题所致,但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已有一年之久,被打破的正常生产生活节奏也逐渐回归正轨。只是疫情肆虐击溃了供应商的复产复工信心,开始谨小慎微起来,加之5G时代和AIoT产业对芯片需求与日俱增,芯荒局面早有先兆。但上游企业为了营造风采依旧的盛况,仍然快马加鞭地生产。物料成本急剧增加,最终Tier1层面率先崩盘,供不应求的局面愈演愈烈,上下游企业望洋兴叹。 连带车企被迫停产? 为何这般解读?对于传统车企而言,车市下行、疫情肆虐,为了维持现有体量,跟进新能源项目。车企即便使出浑身解数,也难掩颓败的尴尬处境。最终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所以多数车企选择全球大裁员,控制支出上限。但是对于工会和国家而言,短时间内的大量劳动力释放,会引起社会动荡。仅以开源节流为由,只能得到股东认可。 2019年通用汽车大罢工事件,就是很好的案例。此次长达40天的罢工事件,对通用影响巨大。而与此同时,福特却“低调”很多,即便账面利润没有通用表现突出,也要一再强调并不会关停工厂。现如今缺芯被无限放大成,营造出“无芯”的恐慌。好似望眼欲穿的未来近在咫尺,如此自信的表现,与悲观的“人设”,形成鲜明对比。缺芯是其名正言顺减产停产的一大由头,获取股东信任及某些利益链条支持需要及时表态。所以究竟原因几何,还有待考证。 减产的利弊 芯片短缺连累车企被迫减产,大众、福特及克莱斯勒等多家全球性车企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只是商场如战场,谁会把心里话摆在明面上?成本上涨物料紧缺的托词一出,最终的结果就是为了利润。这也符合市场规律,毕竟现在传统车企的利润甚至不及新势力的一半。各家为了争夺市场,已经分身乏术去应对能源变革。这次芯片告急车企减产,能够帮助车企窥视自身。 然而“产能不足”却隐含野心,对于强调工业4.0的全自动化产线而言,产能已经不能算是阻碍芯片制造的绊脚石。对于并不明朗的市场环境,饥饿营销与供不应求是最为保守的战略决策。而营销的背后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毕竟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决定了它的“寿命”,更间接标定了它的价值。 减产可使利润回归,但同时也会损失一定市场份额。取舍之间,车企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利润。 国内如何缓解缺芯问题 全球经济连成一线,国内车企即将面临同样的困境。而在汽车芯片供应商体系的Tier1层面,瑞萨、恩智浦、德州仪器、英飞凌、赛普拉斯、意法半导体把持了全球超一半的MCU市场,而ESP/ESC也被博世、大陆和天河等巨头垄断。中国企业在这些方面,实在难觅踪迹。尽管一再强调国产化率,但这是一个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过程。靠低价换市场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是靠技术拼实力的年代,没有核心技术的制造能力,就只能等着被外企制约。虽然表面上强调贸易平等,但面纱之后是“资本掠夺”的血腥残忍面孔。如今两大芯片代工商台积电与三星,2020年凭借超过7成的市场占有率,左右了芯片的供给局势。而国内的芯片领军企业,中芯国际2020年占比仅5%不到,国内想要自给自足仍然是漫长之路。 缺芯减产的背后,是各个环节对利润的考量。汽车制造与半导体行业利润相比,确实相形见绌。紧俏的芯片供给,减产的车企策略,或许也是业界自救的体现,是对汽车行业发展的一种反思自检。从中大家看到了垄断的危害,反衬行业内部的“缺陷”。国内芯片技术的进步,能一举打破外企统御的状况。半导体概念股大涨,也说明了一片向好的产业未来,减产的车企或许会带来利润的回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