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说畲族”用数字化手段传承历史文化
2022-12-20 13:27:41
工作人员整理保护畲家祖图。(资料图片)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数十件畲族相关文化藏品在罗源县档案馆展出。这间展出藏品的“档案说畲族”文化展厅吸引了众多畲族文化研究专家的注意。罗源是畲族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畲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面临困境。罗源县档案馆创新机制,收集散落在民间的畲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让畲族珍贵记忆“活”起来。“罗源通过收集畲族文化遗产并对其归类整理及数字化处理的做法对于用活档案是很好的实践,在全省是很超前的。”来自福建省档案馆信息技术处的许杨阳说。 畲语专家遗愿得偿 “我走后把我的研究成果交给档案馆。”这是86岁的游文良老先生在2020年去世前对家人的叮嘱,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的手稿能为研究畲语提供参考。 罗源县档案馆馆长游宝枝告诉记者,游文良是畲族文化传承的守望者,是全面研究畲族语言的专家,他数十年如一日从事畲语的学术研究。因通宵达旦地写作和研究畲语,老人家晚年双目几近失明。2019年,游宝枝曾多次登门拜访,游文良老先生决定将毕生心血捐赠给县档案馆保存。 “作为晚辈,我支持父亲捐赠手稿,畲语是畲族文化的一部分,由档案馆专门保存可以达到文化传承效果。”游文良儿子游晗说。 游文良老先生掌握的文献和档案分两次捐赠给罗源县档案馆,共计捐赠了专著21册、手稿近300卷、音频磁带28盒、证书12本、影集1册、发音记录卡片1297张。 档案业务专家郑耀润介绍,为了发挥这批档案的特殊价值,档案馆申请了省级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项目的专项经费十五万元,开展档案整理、扫描、修裱等工作。目前,为期近两年的修复分类工作已经进入尾声。 语言手稿类档案较为罕见,为做好档案整理,档案馆多次组织罗源档案专家前往省档案馆学习,逐步建立起一套畲族语言手稿类档案整理规范,实现档案业务水平的提升。 去年8月,省档案馆修复人员还对罗源霍口畲族乡破损的14册线装古籍和18件清代地契、执照等进行了20多道工序的抢救性修复,并制作一套仿真复制件用于日常展示。 “畲家祖图”住进新家 开山履历祖图、畲族族谱……罗源县档案馆不断迎来各类畲族文化新藏品。 今年4月,罗源县起步镇黄家湾村委托档案馆管理黄家湾村浿头村“畲家祖图”。黄家湾村是畲族行政村,也是畲族迁徙的重要中转站。档案馆收藏的这幅开山履历祖图规格为43厘米×18米,绘制于咸丰七年(1857年),主要材料为上好土布,以工笔国画呈现。 黄家湾村村支书告诉记者,以往祖图一直用袋子装着放在铁柜子里保存,只有供奉时拿出来。由于年代久远,加上环境潮湿,祖图已出现破损、虫蛀、字迹模糊等问题,这让他十分心痛。“与村民们商议后,我们决定将祖图、祖图公据、各地族人捐物捐资名单、族谱这4件‘宝贝’放进档案馆里,以便后人查看。” 罗源县档案馆副馆长郑瑶汀说,由于开山履历祖图及其他两件藏品为土布所制,修复难度较大,因此,县档案馆先将这几件藏品进行消毒,现已完成仿真复制工作,后续会与其他修复机构联系,尽最大努力将其修复完整。 “档案说畲族”成活的记忆 县档案馆对畲族文化进行保护利用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收到的捐赠品越来越丰富。 据介绍,罗源县方志办前主任吴顺良以及罗源剪纸非遗传承人朱学舜等都向档案馆捐赠了珍贵的畲族文化相关藏品。 吴顺良向县档案馆捐赠了畲、汉族谱共21册,他介绍,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畲族族谱对于畲族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他希望更好地发挥这些珍贵族谱的价值。 今年82岁的朱学舜老人从小就痴迷剪纸,已坚持了70余载。他捐赠的一套《畲家过年》剪纸作品共12幅,展现了畲家的酿年酒、制糍粑、祭祖等民俗场景,这套作品共花费了他三年时间。朱学舜表示,将这些宝贵的作品存入档案馆里并向公众展示,是传承畲族文化的上佳选择。 “不管是畲语手稿还是其他畲族文物,我们都希望这些‘宝贝’能在良好的环境和先进的技术下保存。日后,我们会继续对藏品进行仿真复制用于展览,利用数字化技术再次开发,做到存历留凭,为后人服务。”游宝枝说。(记者 任思言 通讯员 刘舒婷 刘其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