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便民网

首页 > 数码 > 数字家电>全球第一的行政管理成本(中国行政管理成本世界第一)

全球第一的行政管理成本(中国行政管理成本世界第一)

行政管理费该收多少?

行政管理费主要包括行政支出、党派团体补助支出、公安安全支出和司法检察支出。1949~1952年,双辽县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47.2%。1953年开始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支出增加,行政管理费相对下降,1953~1957年占32.4%;1958~1962年下降到21.4%;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由二收支规模的变化,行政管理费又上升到22.9%,1966~1975年,占19.6%;粉碎 “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经济建设及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增大,行政管理费支出比重下降,1976~1980年,占财政支出的15.7%;1981~1986年,占16.7%;1986~1990年,占财政支出的12.5%,为双辽县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比重最低的时期;1991~1995年,由于工资改革,提高职工干部工资和各项开支标准,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出现较大回升,5年平均达21.5%。1949~1995年,全县行政管理费支出14767万元,占同期财政支出的18.1%。

“九五”期间,全市支出行政管理费14296万元,比 “八五”时期增长1倍多,占同期财政支出的18%。其中,行政费6288万元、党派团体补助3323万元、武警消防经费140万元、公安经费3011万元、司法支出310万元、法院支出741万元、检察院支出483万元。

经济与行政管理是什么意思?哪位高人指点下

就是管理工作,包括经济和行政两方面。我不是学这个的也不能给你准确的答案,不过你的专业书上应该有答案,下面是我搜索的论文的一点网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文免费论文地址集锦

一、 综合类

1、蓝之韵论文

门类较全。

2、学生大论文中心

3、蜂朝无忧论文网

门类很全。

4、论文下载中心

门类很全。

5、论文帝国

.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的经济后果分析 被引次数:3次

杨宇立 文献来自:天津社会科学 1999年 第05期

没有人的经济福利会因此受到不合理损害。二、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及经济后果 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虽经转换职能等初步改革,仍有三个突出特点:(1)假定各级公职人员是全局利益的代表者而没有从制度上落实其真实性 ... 我认为应加快这项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的经济后果分析@杨宇立$辽宁大学经济研究所 ...

2. 试论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被引次数:6次

汪永成 文献来自:中国行政管理 1998年 第12期

试论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汪永成$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经济全球化,行政管理,挑战,行政改革与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当前各国行政环境变迁的一个日益显著的特征,它对民族国家政府的地位、作用、职能、权力 ...

3.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 被引次数:1次

崔彦 吴成钢 代中现 文献来自:政法学刊 2004年 第02期

切实加强行政管理系统内的层级监督,及时纠正和制止不正当行政行为;加快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利用电脑网络平台公开政府信息,加强信息沟通,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行政成本,实现行政管理准确、快捷、互动 ...

4. 试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被引次数:4次

汪永成 文献来自:岭南学刊 1999年 第01期

行政系统作为政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自身的变革与其相适应。试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汪永成$深圳大学管理学?...

5. 试论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与挑战 被引次数:3次

汪永成 文献来自:社会科学战线 1998年 第06期

行政作为政府的功能和活动,是一种“生态现象”或“生态系统”,它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反作用于环境。长期以来,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是以国家疆域为边界,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外部的国际环境对其影响甚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近二十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各国行政环境变....

6. 论行政区划、行政管理体制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被引次数:1次

刘君德 舒庆 文献来自:经济地理 1993年 第01期

经济区经济呈离散状态,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步履维艰,行政区划与行政管理体制阻得着区域经济发展战咯的实施,它们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3改革的基本思路 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产品经济一一有一计划的商品经济一一市场经济与计划 ...

7. 加强地矿行政管理工作促进矿业经济持续发展 被引次数:2次

沈学启 文献来自:山东地质 1999年 第03期

需要有强有力的地矿行政管理做保证。发展矿业经济与加强地矿行政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地矿行政管理是手段,发展矿业经济是目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地矿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地矿队伍素质,推动地矿行政管理工作再上新水平 ...

8. 经济管理与行政管理

步衡 文献来自:政治与法律 1983年 第04期

经济活动在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产的管理,而这种经济活动不属于行政管理。 作者进一步分析了经济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发生联系的历史,行政管理与经济管理的性质特点,经济管理与行政管理的主体,它们活动的对象。指出,早在典型的资本主义时代,国家管理就已不是 ...

9. 行政管理·技术管理·经济管理

邵朱 文献来自:中国医院管理 1989年 第07期

同时实现经济活动,即实现医院经营管理正常化。行政管理·技术管理·经济管理@邵朱正 行政管理负责经营医院的设计、组织控制、综合,它既属于医院总系统下之分系统,又渗透在其它分系统之中,就其职能而言,对其它分系统具有支配 ...

10. 改行政管理为经济管理好

骆赤明 文献来自:中国农垦 1980年 第04期

加强了内部的经济管理,提高了经济效果。两个行政管理机构改为公司后,都实行独立经济核算。他们由过去花钱多少无人问,无责任,变成了有核算,有责任。公司对所属单位实行了“五定一奖”、生产责任制等管理办法,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入。 ...

分析说明政府应怎样做到依法行政,建设发治国家?

一、建设法治政府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

对如何治理国家,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探索。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迄今为止,法治是治理国家最好的模式。“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无不奉法治为治国之道。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期缺乏民主和法制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治理国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曾走过一段弯路,有过深刻的历史教训。党的十五大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要求,适时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以此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这一治国方略写入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予以保障;党的十六大又将依法治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是法治国家,社会是法治社会,政府是法治政府。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建立法治国家,依法行政的目标必然是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政府就是用法律来规范、约束政府。新一届国务院成立伊始,就把坚持依法行政作为本届政府工作的三项基本准则之一。为了更扎实、更有成效地推进依法行政,国务院在集中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智慧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建设法治政府,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

(一)建设法治政府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战略思想。为了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我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形势对我国总体有利,我们有可能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建设环境。国内也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经过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时,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在新的形势下,要加快发展,尤其是经济要上一个新台阶,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四个问题:一是降低经济活动中的行政管理成本;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业积极性,利用各种制度和机制构建一种只要付出辛劳就能获得成功的社会预期;三是打破因行政管理而形成的垄断,以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资源;四是维持统一、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确保政令畅通,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制裁。就政府而言,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转变职能、改革体制、从严治政、依法行政。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有待进一步协调,更需要厉行法治,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来解决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与矛盾。总之,要加快发展,要富民强国,就必须把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作为政府的基础性、全局性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法治政府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

(二)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基于民意、依靠法律实施统治,是当代政治统治的最为普遍的准则和规律。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一,确保我们的政权不变质、不变色,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首要任务。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由我们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如果我们不能摆正自己与人民的关系,不能正确对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人民的公仆就可能变成人民的主人,人民的权力就有可能转化为个人的权力,由此就会产生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甚至站到群众头上作威作福,就会产生消极腐败现象。行政权力在本质上是非平等的,是一种超越于个人之上的公共力量,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维护公共利益最有效的工具,又可能成为侵害公民个人权利最严重的手段。同其他权力一样,行政权力是一种非人格化的权力,其本意是对公共利益的集合、维护和分配,其主体在本质上应该是非人格化的(这一点与权利是不同的,权利的主体应该是而且必须是人格化的,这样才能使支撑权利的利益在取得、分配和维护上落到实处)。但是,行政权力在运作过程中,又必须靠有意识、有利益偏好的特定人来行使,因而又有一种本能的人格化倾向。这种倾向是行政权力往往成为谋取私利的主要根源。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要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确保行政权力的设立和运作真正顺民心、合民意,真正做到依法“治”官、依法“治”权。

第二,提高执政能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政府工作涉及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诸多方面,任务繁重,要求很高。政府既要维持社会秩序、提高管理效率、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及时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又要公正执法、尊重并充分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行政决策和行政决定还要瞻前顾后、相对稳定,考虑行政管理的社会成本。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推进政府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创新,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统筹协调的能力。其中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依法行政的水平。总之,要完成宪法、法律赋予政府的各项职责,不负人民重托,不辱历史使命,就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取得和行使行政权力,并以此作为提高执政能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基础。

第三,及时化解矛盾、妥善处理纠纷,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纷繁复杂、突出多变。如何及时化解矛盾、妥善处理纠纷,是政府必须认真对待的长期任务。矛盾可遇不可躲,可解不可结,可疏不可堵。政府化解矛盾、处理纠纷的总的要求是:风险分散,责任分担,瞻前顾后,及时处理。经验证明,只有在法制的轨道上解决纠纷、矛盾,才能符合这一要求,才能使纠纷、矛盾的解决更具理性、更有预期,而且后遗症较少。

(三)建设法治政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也好,依法行政也好,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对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更在于它们本身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追求的重要价值。人们在社会中工作、生活,都希望有一个稳定、理性的预期,有一个为多数人所认同、遵守的是非标准(准则)。这是人类对规范的本能渴求。不仅如此,在现代社会,人们的这种渴求,更多地表现在人们希望了解自己的政府是如何为大众谋利益的,明白在与强大的公权力打交道时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不被侵犯。这是现代法治重在治“权”、治“官”的人文基础,也是现代文明得以永续发展的制度保证。因此,一个文明国家、进步的社会必须要有一套完备而又得到良好实施的法制,而且这种法制能够真正地规范和约束公权力的取得和运作。

二、建设法治政府,必须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认真落实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重要政治责任。当前,需要结合实际,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制度建设质量、确保法律实施、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等方面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体制保障。为此,需要抓紧四项工作: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落实“三个优先”原则。“三个优先”原则是行政许可法确定的重要原则,其基本内涵是: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行政机关不要通过行政管理去解决。落实“三个优先”原则,首先需要认识三个问题:(1)人民的政府,并不意味着人民群众的一切事情都要政府通过行政管理去解决。(2)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政府要成为一个“经济人”。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上,市场是第一位的,政府是第二位的,尽管市场中的一些问题有时需要超市场的力量——政府权力去解决,但总的来说,政府不能凌驾于市场之上,更不能试图改变市场的运行规则。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要善待各类市场主体。(3)社会中介组织通过自律来解决某些问题,比政府通过行政权力来解决更有效、成本更低廉、副作用更小、更具亲和力。我们的政府要大力培育中介组织,克服两个“不放”:不放心、不放手。

第二,恪守信赖保护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是现代宪政的重要基础,主要是指: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必须全面、准确、真实;行政机关发布的政策和作出的决定要保持相对稳定,不能朝令夕改;确需改变的要尽可能给相对人合理的预期,由此造成相对人损害的,行政机关要依法予以补偿。落实这个原则,要求政府想问题、办事情务必缜密、周到、慎重,切忌出尔反尔。做到这一点,实践中会有难处,也要付出一定代价。但是,该负的责任、该承担的风险、该付出的代价是躲不过的。分散风险、分别解决矛盾总比积攒风险、集中解决矛盾要好得多。因此,遵守信赖保护原则说到底就是化解风险、分散责任的有效办法。

第三,公开透明。凡是需要老百姓知晓、执行的政策、决定,都要公开;凡是老百姓比较关注且需要他们遵守执行的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应当多听老百姓的意见。这是确保决策科学合理的保障,是决策得到老百姓认同并执行的社会基础。公开透明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行政机关的信息资源应当尽量共享。这是树立规则权威(由服从组织到服从规则的转变)、克服部门保护主义、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的基础。

第四,创新管理方式。我国现行行政管理方式主要是以权力导向型管理为特征的,这种管理方式的缺点是随意、没有预期、强调命令,而且副作用大。规则导向型的管理方式的优点是比较稳定、规范、有预期且副作用小。其具体要求是:在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之间,重在间接管理;在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之间,重在动态管理;在事前管理和事后管理之间,重在事后管理;在管理与服务之间,强调服务。总之,规则导向型的管理方式要求具有间接、选择、协商的特点。政府管理方式体现这一特点,就会最大程度地减少因管理方式不当而引起的问题。

三、建设法治政府,必须提高包括立法在内的制度建设质量

(一)对制度建设要有科学认识。制度建设是一门科学。制度建设是国家机关的权力活动,具有权力的一般特性;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国家权力,它属于决策权范畴,具有决策的一般特性和理论基础。从认识论上讲,制度建设是一种认识活动,制度建设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从事制度建设工作,研究制度建设问题,必须善于认识、把握制度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规律。

第一,制度建设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这是认识、把握制度建设规律的认识论前提。从根本上说,制度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反映,一方面,制度是依据人的主观认识来制定的,一项制度制定的好与坏,与制度建设者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制度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客观的。因此,制度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不能从本本、概念出发,不能搞土教条,也不能搞洋教条。

第二,制度建设是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统一。应然性是指所确立的制度应当是什么样,实然性是指所确立的制度实际上是什么样。制度建设的应然性要求:所确立的制度必须符合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符合人们本来的价值追求,具有公认的道德基础。制度建设的实然性要求:一切制度必须符合客观现实的需要与可能,对客观条件不具备或者目前还过高的一些要求,在制度建设中就要注意加以避免,否则,所确立的制度就会行不通,改革时期制度建设的应然性与实然性矛盾非常突出。理想与现实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也正是这一矛盾,制度才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因此,做好制度建设工作必须善于发现问题和矛盾。一方面,要力求实现制度建设的科学性,使制度符合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对一些问题由于实践经验不足,人们的认识还难以统一,可以暂不予规定,待条件成熟时再作补充。

第三,制度建设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制度所规范的社会现象是纷繁复杂的。做好制度建设工作,首先,必须善于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及个案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把握,以从中抽象出普遍使用的规则。其次,任何普遍规则都有例外,要在确立普遍规则时,妥善地规定例外,以保持制度的适用性。第三,在研究、确定规则时,对重大原则问题必须是非分明,态度明确,敢于坚持,同时又要注意照顾各种具体情况和不同意见,实事求是地灵活处理各种矛盾。

第四,制度建设是民主性与集中性的统一。多谋才能善断,体现多数人的智慧是制度优越性的表现。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尤其是基层单位、基层群众、基本群众的意见。集中性主要是把各种意见集中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

(二)认识、把握衡量制度建设质量的标准。衡量制度建设质量的标准,是一个复杂、动态的体系。从实际情况看,这个体系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以维护法制统一。“法不公则不善”,立法应当严格遵守宪法和上位法,避免各自为政、相互矛盾。(2)遵循并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包括该制度所调整事项的规律,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要避免一些法律规范成为影响甚至阻碍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财富增加的绳索。(3)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任何制度都应当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多数人所认同,而不是相反。这是制度得以实施,充分发挥其效能的社会基础。(4)制度内容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内在逻辑要严密,语言要规范、简洁、准确。

(三)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应当采取的措施。

第一,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科学安排立法项目。立什么法要从实际出发,总结实践经验,把握立法规律。要统筹考虑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在继续加强有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方面的立法的同时,更加重视有关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立法。需要明确:制度是要解决问题的,但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不能是主观想象的;必须是反复出现的,不能是偶然发生的;必须是普遍的,不能是个别的。对需要用制度调整的事项,也要“当时而立法”。要特别注意,不能事事都要求助于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避免法律对社会的过度干预。

第二,总结经验,把握规律,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制度建设是科学性、规律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把握规律,才能确保制度建设的质量。为此,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1)正确处理公共利益与公民合法权益的关系。制度建设必须维护公共利益,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同时,也要注意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做到实现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平衡。为此,要对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合法权益,都要切实维护。要确立这样的观念,只要是不损害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都不应受到制度的干预。(2)正确处理权力与责任的关系。责任是行政权的核心。制度在赋予行政机关必要行政权力的同时,必须规定其相应的责任,并有严密的程序作保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确保权力与责任相统一,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要赔偿。(3)正确处理强制与引导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特别注意发挥制度的引导功能。为此,我们的制度建设要重在为解决问题提供一种供人们自己判断是非、自己承担风险、自己分配责任的规则来解决问题。要鼓励、引导市场主体之间以契约等自治形式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4)正确处理立足现实和改革创新的关系。当前,我们正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如果制度建设不顾现实,就会行不通;如果不加区别地把现实肯定下来,有可能妨碍改革。因此,制度建设要立足现实,着眼于未来,把制度决策与改革决策紧密结合起来,体现改革精神,用制度引导、推进和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对现实中合理的东西,要及时肯定并采取措施促进其发展;对那些不合理、趋于衰亡、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东西,不能一味迁就。总之,制度建设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力求在体制、机制、制度上不断有所创新。(5)正确处理实体与程序的关系。实体与程序都非常重要,且相辅相成。当前,制度建设要改变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要下功夫研究如何通过设定程序制约权力的行使、保障权利的实现。

第三,改进工作方法和机制,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制度建设的参与程度。为此,需要建立以下制度:(1)公开征求意见和听证制度。确保制度能很好地反映群众,尤其是基层群众的意见,这也是确保制度得以很好实施的基础。(2)制度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这里的成本主要是制度得以实施所需的成本。(3)专家咨询制度。(4)争议协调制度。(5)定期清理制度。这项制度旨在及时消除制度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提高制度的适应性。

四、建设法治政府,必须理顺执法体制、确保法律实施

法律得以顺利实施,一般取决于三个条件:(1)该法律本身是一部良法;(2)有一套比较健全的法律实施机制;(3)具有有利于法律实施的社会基础。其中,良好的实施机制是确保法律得到实施的关键。从理论上讲,法律由预期效益到实际效益客观上是递减的。因为法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有成本的,成本支付带来的往往是效益递减。法律实施机制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整合各种成本(支付必要成本、降低甚至取消不必要的成本),以确保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将效益递减降到最低。我们现行的法律实施制度,往往重在机构的设立,而不重视机构的保障,包括人员与经费保障,更不重视法律运行机制的建设。结果是,没有机构法律效益要递减,有了机构法律效益递减有时甚至更快。因为机制不畅,就往往从增加人员上找对策,这势必增加法律运行成本;经费无保障,执法人员又往往只好“自费”执法,甚至搞“执法者养违法”。就行政机关而言,确保法律实施,需要从理顺体制、完善机制着手,抓紧以下工作:

第一,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行政执法体制的总的要求是: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1)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尽量改变“大盖帽”满天飞的状况;目前需要继续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2)减少行政执法层次,改变行政执法“上下一般粗”的状况。目前可考虑适当下移执法重心,对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生产直接相关的行政执法活动,主要由市、县两级行政机关实施。上下级行政机关的执法职能要分解。基层行政执法机关重在解决事实问题,上一级行政执法机关重在解决法律问题。(3)行政执法权与执法者的利益要彻底脱钩,执法经费必须予以保障。(4)下大力气建设清正廉洁的高素质执法队伍。

第二,行政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乱执法与不执法是目前行政执法中最突出的问题。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必须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严格按程序办事。要克服“运动式”执法的弊端,纠正领导批示才执法、领导不批示就不执法的现象。要公平、公正执法,平等对待当事人,不得滥用权力。在执法过程中,应当依法保障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第三,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行政执法是一项重要的行政权力,应当由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非行政机关的组织未经法律、法规授权不得行使行政执法权。要实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没有取得执法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

第四,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这是确保法律实施的重要举措。这项制度的核心是:记录真实,立卷归档,公开查阅。凡作出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决定以及对有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监督检查,都必须有记录,记录有签字,有关证据材料、执法文书连同有关记录都要立卷归档。归档的案卷必要时可以公开,供有关人员依照规定查阅。这有利于增强行政执法人员的历史责任感,促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兢兢业业、依法办事。

第五,强化对行政执法的监督。(1)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办法。(2)强化行政复议监督。(3)加强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4)强化社会监督,完善群众举报违法行为的制度,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5)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

五、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下大力气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关乎依法行政进程,关乎行政机关的形象,关乎行政权力的行使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关乎整个社会法律意识的养成,关乎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客观地说,法律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过程,在我们这样一个封建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比较少的国家更是如此。当前,培养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需要把握以下几点:(1)要掌握法律知识,包括宪法和宪法性法律知识,规范行政机关共同行为的法律知识,自己所从事专业的法律知识等。通过掌握这些知识,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知道手中的权力从哪里来?权力边界在哪里?(2)要提高法律意识,培养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对法律的信仰与忠诚。法律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且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对法律的信仰就是对党和人民的信仰,对法律的忠诚就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3)要培育法律思维和能力,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能用法律思维来研究情况、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法律思维就是一种权衡利弊、瞻前顾后、照顾其它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既要考虑解决眼前问题,又不能给将来埋下隐患;既要考虑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又要顾及所支付的成本;既要考虑当事人的利益,也要考虑其他相关人员的利害得失。越是情况紧急,越是问题突出,就越要用法律思维、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具备较高能力的标志。

行政管理费用过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如何降低行政管理费用,提高办事效率?

1、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明确政府职能。提高公务员勤政为民的公仆意识。

2、规范行政许可,提高行政的可持续性。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简化办事程序。

3、公开政务,提高政务的透明度,接受人民的监督。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4、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强组织领导,提高队伍素质。

5、完善行政决策机制,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强化质量意识,加强制度建设。

为什么我国公务员工资和行政管理费用居高不下

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各级政府叫做人民政府.93和9.13个百分点,着重减少行政管理经费在财政预算中所占比例。具体说,就是要减少和精简会议.38%。它当然应是我们现在要打造民生财政不可回避的改革对象。这么多钱用在农村多少?占GDP的比重距离世界平均水平差多少?为什么财政收入连年大规模超增长,涉及民生方面的支出在GDP中的比重却最小?

在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

我国财政收入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还很少、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14.84、 13.86%,教育、医疗,比日本的2,有些官员一年屁股底下就要坐出建一座学校的钱?

我国行政管理费用25年增长87倍,平均每年增长23%,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到2003年竟然上升到19.03%,高出所有发达国家。这种财政支出结构,近年有所改善。而我国财政收入那么有限,我国行政管理费用不应无限膨胀,必须坚决遏制行政费用不断飚升的势头,切实降低行政成本,确实令人吃惊。发达国家财政收入那么多,行政管理费用比重却那么低、加拿大的7,经济建设费(大部分是对国有经济的投资)历年累计达到89835.01亿元,行政费用比例却那么高,让人深思.1%、美国的9,这大笔的财政资金到底用在了哪些方面,比同期教科文卫和社会保障支出的总和70901.64亿元高出27%,占预算支出总额33%.9%分别高出16.65、法国的6.5%。

我国行政管理费用25年增长87倍,平均每年增长23%,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到2003年竟然上升到19.03%,高出所有发达国家.53、11,坚决杜绝和遏止大吃大喝现象,主要花在:公款大吃大喝上,有统计显示这个数据非常之大;各级领导购置“坐骑”上,一个官员屁股底下坐着一座学校是最为形象的表述;地方政府楼堂馆所建设上,它们所花的行政费应该比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更为低廉、英国的4.19%、韩国的5,应该是精打细算。然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行政费比重,居然比资本主义国家高那么多。中国公仆的花费,居然超过用于民生的经费,挤占了主人的用款?笔者认为,正常的办公费用绝对花不了这么多的费用,注入民生的部分增多了,但总结构仍不合理,特别是有些在风景区召开的游山玩水的会议上,等等,加强财务监督,进一步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确实令人吃惊。发达国家财政收入那么多,行政管理费用比重却那么低,坚决推进公车改革,严控楼堂馆所建设.97、12;各种无效和名目繁多的会议上。这么多的行政费用都花在了哪里呢、养老问题以及新农村建设需要财政资金的支持。一句话,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资金注入。因此,而我们急需用钱的地方却很多.06%。而我国财政收入那么有限,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有一组数据是:“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已增长87倍。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仅为4.71%,到2003年上升到19.03%,这个比重,行政费用比例却那么高,让人深思;领导干部购置豪华办公设备上,坚决遏止领导干部使用豪华办公设备和办公室,严控各级首长基金和首长批条经费,机动资金使用要明确、细化支出项目,特别要限制异地开会。

2007年我国教育支出为7065亿元,占当年GDP的2

    本文来源: http://m.fzbm.com/shuma/76910.html
    上一篇: 去海口坐船怎么走(海口坐船到能到哪几个地方)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