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和泉州哪个历史更早(漳州和泉州是哪个省的)
2023-03-14 07:10:04
漳州和泉州有什么区别?历史上一直将俩州统称为漳泉,所以给人感觉漳州泉州没多大差别,其实差别还是挺大的。 这次来聊聊由泛闽南区域的称呼所容易使人产生的误会、错觉。 史上一直以“漳泉”来称呼闽南地区的漳州和泉州,有些人就很肤浅的认为那是因为漳州历史上比泉州强,所以才叫漳泉,把漳州排在前面,泉州排后面,并对泉州历史有种不服之感。 不论是福建还是漳泉,以称呼作为标准来排地位高低都是十分肤浅的,称呼除了看作用,还要考虑押韵,顺口。最早像五代时期留从效割据漳泉二州,《宋史》称之为“漳泉留氏”漳泉二州。,当时泉州是绝对的中心这是不需要说的。明初设立的“漳泉道”也是以泉州为中心。兴泉道,兴泉省,都是以泉州为中心,兴化为附属。明清时期漳州与汀州、龙岩区域划分的汀漳道、汀漳龙道,是以漳州市区为中心的,所以说按照名称顺序来排地位的高低论是经不起轻微推敲的,如果光看名称也能导致有些肤浅的人对泉州历史不服,那我们只能深入浅出的摊开历史来看看到底有什么好不服的? 漳州在明代之前都是属于下州的级别,而泉州在唐代就已经达到上州级别了,泉州在宋代成为望州,元代泉州是上等州路的级别,事实上在地区开发发展上漳州比泉州落后了好几档,论历史上辉煌久远的程度根本没有可比性。 有人说过陈元光(686年)设立漳州时还没有泉州,实际他只是看到了名称的表面,没有看到内涵,唐初陈元光初设的漳州范围只有今漳州南部的部分地区,州治在今云霄县西林村(过了30年后的开元四年(716年)移至漳浦县城,等到漳州设立100年后(786年)州治才移至今漳州市区,泉州市区在700年就确定了州治中心位置,当时漳州中心还在云霄县)。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福建一词刚出现时,漳州龙溪县(包括漳州平原精华区,今漳州市区和龙海)还是属于今闽南泉州的辖区,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才割给漳州,唐大历十一年(776年),观察使皇甫政奏请析汀州龙岩县来属漳州;翌年获准,时漳州辖漳浦、龙溪、龙岩3县。龙溪地处漳浦、龙岩2县之间,为州境中心地带,故贞元二年(786年)。州治所又从漳浦县李澳川移至龙溪县(今漳州市区)。 还有漳州靠近泉州的长泰县跟莆田地区一样,直至宋代初期才从泉州分割出去。更别说唐代之前漳州地区长期都是属于泉州东安县、南安郡、丰州等等的管辖,以泉州丰州(古南安丰州今部分属泉州丰泽区)为区域中心了。 泉州占据泛闽南区域核心的有利地位,所以古代泛闽南区域都是泉州做头。唐末闽国开闽三王以泉州为大本营,漳州泉州两州属于亲信州,五代末留从效割据漳泉两州,直至明代的“漳泉道”(辖区包括漳州,泉州,莆田)都是以泉州为中心。 明末以来跟漳州平原共用九龙江出海口的厦门地位提升,乃至独立出泉州府,自此漳泉核心之间隔了个厦门。以厦门为界,兴泉区域组成一核,清代以来的兴泉永道,兴泉省,晋江专区都是包含莆田泉州两个地区,以泉州为中心。漳州汀州(龙岩)区域组成一核,汀漳道,还有汀州,漳州,龙岩的“汀漳龙道”(跟莆田,泉州,永春的兴泉永道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将漳州、汀州、龙岩捆绑成一区域。民国战乱时期临时存在漳州的闽南护法区也是以比较偏僻的漳州跟龙岩区域以及山区县为主(是国民党粤军护法军开拓用于抵御福建的北洋系军阀的临时调整区类似延安革命老区),以龙海江东桥为界的九龙江入海口区域,厦门岛,泉州沿海核心县晋江、南安、惠安跟莆田县这些沿海核心区都不包括在内,跟民国抗战期三明永安作为临时省会一样,偏僻反倒成为优势。 厦门岛再强也仅是泉州一隅,占据漳州平原九龙江入海口核心位置的厦门岛对漳州意义就不同了, 清代以来的厦门岛是漳州平原九龙江出海口的门户核心,漳州以厦门岛为区域核心。清代的福建水师提督府、台厦兵备道、兴泉永道道员驻地、五口通商口岸、民国时期福建第一个建市的厦门特别市,福建仅有的两个人口20万以上级别的城市福州与厦门,民国时期的漳厦海军警备司令部,前身是清朝的水师提督府,驻在厦门岛内,不胜枚举。都是清代以来厦门岛作为漳州区域核心优势的证据。 漳州古代以泉州为区域核心,清代以来又以九龙江出海口的厦门岛为区域核心。可以说这个“漳泉”区域漳州就没有成为泉州核心过。 古代长期作为泛闽南区域核心的泉州不仅仅是在地理区划上有辐射而已,其核心的影响在人文辐射上也有明显的体现。 泉州与莆田交界处产生的莆田地区的代表人物,都与泉州有着各种的关联,交界处湄洲岛海神妈祖这个“泉州神女”信仰的传播,官方的认证都离不开泉州海贸和泉州人。泉莆交界处的枫亭镇人陈洪进是泉州永春人晋江王割据漳泉二州(包括莆田)奠定大局的留从效的跟班,后来留从效死后被陈洪进继位,南安人刘昌言是他的幕僚,纳土归宋就是刘昌言建议的,举家迁往晋江的陈洪进暴政重税敛财,致使仙游游洋农民起义。从而在宋初设立兴化军使得莆仙地区分离出泉州。陈洪进是泉州的追随者。 宋代泉州一门四相曾公亮引荐王安石,并且在皇帝面前跟他一唱一和,于是王安石选择和“福建派”抱团取暖,引荐曾公亮的儿子曾孝宽上位,将女儿嫁给蔡京的弟弟蔡卞,王安石变法最终受益者是蔡京跟泉州吕惠卿这两个福建派,王安石跟蔡卞说他退休后当今只有三个人才可以取代他,一个是王安石儿子,一个是蔡卞他哥蔡京,还有一个是吕惠卿,王安石认为他的接班人除了他儿子就是“福建派”的人了,可惜的是他看好的福建派的人最后都让他失望,一个是他变法的实际实施者吕惠卿,后来被他称为福建子,一个是打着支持他变法旗号做幌子上位后大肆敛财的蔡京。另外蔡京跟他的前辈泉州人蔡确还有蔡确儿子关系亲密,蔡京是在泉州晋江人执政宰相温益支持下当上宰相的,互相抱团。王安石变法新党改革派的继位者除了同属江西派的曾布外其余五个领袖均是福建派:吕惠卿、蔡确、章惇,蔡卞、蔡京。这里的福建派源于曾公亮、始于吕惠卿。蔡京,蔡卞这两个福建派也算是被泉州势力所间接带动起来的人物。 枫亭镇人蔡襄的母亲卢氏为泉州惠安(今泉港)名士卢仁之女,从小在母亲的惠安娘家读书接受教育的蔡襄对母亲感情很深,因为卢氏年纪大了他就申请回福建当官。惠安名门卢氏对蔡襄成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蔡襄可以说是半个泉州人。(另泉州南安人李伯玉是莆田白塘李氏的开基祖,莆田古代最著名的富商李富(其父李泮就已富甲莆田)以及李嘉诚、李文正均出于白塘李氏,算是莆田族氏经商典范。曾长期属于南边南安(泉州)管辖的莆田民间尊称泉州人为“南兄”也是很容易令人产生遐想的)。 透过交界处的妈祖、陈洪进、蔡京、蔡卞、蔡襄与泉州的关联可见泉州核心文化的带动影响力。 明代实施海禁政策以来,官方禁海商民只能偷偷在偏僻处私自下海贸易,当时对漳泉沿海私商以海为生的记载比比皆是,《明世宗实录》卷五十四:嘉靖四年(1525年),浙江巡按御史潘仿言,漳泉府黠猾军民,私造双桅大舡下海,名为商贩,时出剽劫,请一切捕治获之。漳州龙海人张燮在万历年间写的《东西洋考》载: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有佛郎机船载货泊浯屿,漳、泉贾人往贸易焉,巡海使者柯乔发兵攻夷船,而贩者不止。〞明清之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泉、漳二郡商人贩东西两洋,代农贾之利,比比然也。至此,在漳泉商民的推动下,当时泉漳交界处的月港已成为中外海商进行国际贸易的新型大港。由于月港私商的国际贸易己成既定事实,明王朝对此不得不加以承认,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的〝议开禁例〞得到明穆宗的采纳,明王朝被迫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自此月港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随后设立督饷馆,历史上泉漳交界处的漳州月港所达到的繁盛也离不开泉州力量的注入;这也是漳州历史上最辉煌鼎盛的时期。由此可见泉州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影响力。正如《妈祖的子民》一书中所说的最早进入海洋商业贸易的泉州对漳州在明代海贸商业的带动作用是肯定的。 当时泉漳交界处的颜思齐(永春颜慥后裔,今属厦门海沧青礁人)是古代漳州海商的代表人物(漳州平原跟厦门共用九龙江出海口)。其结拜的28个兄弟里面包括了南安县、晋江县等在内的泉州人。也是离不开泉州势力的支持。泉州郑氏集团带领的也大多是漳泉之民。 泉州对漳州海商贸易的影响带动作用也是肯定的。 从与泉州两边交界处的两个代表人物亦可看出泉州人的领头羊地位,与莆田交界处是陈洪进,泉州留从效开拓清源军割据势力,奠定局势;陈洪进纳土称臣,重税敛财致使仙游农民起义,莆田独立。与漳州交界处是颜思齐,占据月港私商港有利地位组成联盟,郑芝龙接手后形成垄断地位,郑氏集团开疆拓土建立政权。两边势力在开疆拓土、割据一方奠定大局上都是在泉州人的领导下完成的。 宋代重文,开放降低科举门槛,相对于唐时期的道路闭塞在北宋时期已拓顺了出闽往北上的道路,且地理位置更近更加便捷(进士主要集中在往北方的主干道周边)的建州因为“土狭人贫,读且耕者十家而五六”所以建州在北宋时期进士数量为福建最多。 南宋偏安于浙江杭州,北方战乱不止,经常都是只有浙江福建两省周边的学子参加科举考试,其它省参加科考的很少,地理位置更近更便利的福州在南宋时期的进士数量也是福建最多。 跟重农的建州、莆田、福州“家贫子读书”不同的是重商的泉州,泉州人不仅仅只有耕读这条出路, 所以南宋莆田人刘克庄诗云:“闽人务本亦知书,若不樵耕必业儒;唯有桐城南郭外,朝为原宪莫陶朱。”说泉州人不像传统只会耕读的福建人,不仅重文还重商。泉州科举质量突出。科举最终目的就是为朝廷选拔人才、官员。而不是滥竽充数蜂拥的将种田考科举当做脱贫的唯一出路。泉州在宋代高官辈出。所以虽然宋代泉州进士数量在福建科举四大中心里属于最少,但是历来界定的宋代福建的四大科举文化中心泉州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中心。不仅是因为质量突出,影响力不可或缺且泉州进士主要集中在晋江县这个能官能商的中心地带。明代中后期泉州私商开始盛行时期也是泉州科举文化鼎盛之时。 漳州地区缺乏整体实力作为支撑,漳州市区从来都没有真正成为闽南区域核心过, 即使在漳州历史最鼎盛的月港时期,漳州也仅是偏隅局部的鼎盛,月港鼎盛准确说其实是当时泉漳交界处的九龙江入海口区域的鼎盛,当时漳州海商的领袖颜思齐现在已经是厦门海沧人了。在月港达到最鼎盛的明朝中后期,当时泉州科举文化鼎盛,居福建第一,进士、高官各类人才辈出;当时晋江沿海私商发达,永宁卫城、安平、青阳、石湖等均出现城镇化繁荣景象,鼎盛时期的漳州相对泉州都没有绝对优势,所以明代后期对外贸易中心才会被迁移至泉州安平。无论是月港还是闽南护法区都是因为漳州的偏僻成为优势才发展的而不是因为漳州本身的繁荣。漳州历史跟泉州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泉州作为泛闽南区域的一个核心,科举文化方面当官能影响莆田。经济文化方面经商能影响漳州,能官能商。泉州自古不仅在地理上是区划中心,在文化带动辐射上也是中心。泉州自古作为泛闽南区域的核心是实至名归的。所以别看到“漳泉”这个表面称呼就肤浅的给排序下定论。 可查阅漳泉历史枝脉图以及漳泉历代人口图,令人称奇的是漳泉历代人口图其实大概就是等于漳州与泉州两地历史发展图,漳州除了在明代中期因海禁政策官方禁海,漳泉私商往偏僻港口偷偷贸易而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位于当时泉漳交界处九龙江入海口区域)的月港时期以外(晚明泉州郑氏集团又将对外贸易中心转移至泉州安平港),其它时间漳州都很平庸。漳州历史跟泉州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无论在福建还是在闽南,泉州都是“名副其实”的无冕之王。 闽南话的最早发源地,是漳州还是泉州?闽南话发展过程是怎样的?闽南语的最早发源地,从闽南政区的沿革看,应该是泉州晋江流域,特别是南安丰州一带。 闽南语,作为闽方言的最大支派,几乎遍布整个东南沿海,从浙江一直到海南,无所不包,但追溯其本源,无非是以漳泉两地为代表的闽南地区。 在闽南,公认的闽南语只有两个组成,那就是泉州话和漳州话,泉州话以泉州市区为代表,漳州话同样以漳州市区为代表,他们分别代表了 历史 上的泉州府和漳州府两种口音。 闽南在上古时期,属于蛮夷之地,从来没有因人烟辐辏而有所闻名,相反的,却是不毛之地。 一旦一个地区被中原政权发现并实施有效统治时,这个地区的人口和区划也会随之跟上。闽南真正进入中原势力的视野,大概是三国时期的东吴,那时还是东汉建安年号,于是福建的新开辟便以建安为名,而 闽南的第一次出现便是这个时期新设定的东安县,也就是南安县的前身,县治就在南安丰州 。 也是从那时候起,闽南开始慢慢集聚人口,以丰州为中心,最南到达九龙江畔,是为龙溪县(梁代),就是现在的漳州市区和龙海,最北止于木兰溪,是为莆田县(陈代短暂存在),也就是今日的莆田市,中间还有个晋代短暂出现的同安县,这大概就是闽南的最早滥觞。 有人,有政权,就意味着有语言,那时的闽南语还没有形成,至少和福州是一样的,至于说什么,没人会知道。闽南真正能有规模,是在两晋时期,东安县摇身一变成了晋安县,一个以当朝名字为名的县必然不会太逊色,同时晋江这个江流的名字也产生了,显然闽南和晋的关系挺密切的。 唐代张籍在永嘉县时,曾经这样感慨过,“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永嘉县就在温州,而永嘉之名来自西晋五胡乱华的那个年号,时称“永嘉之乱”,既然北人都越过雁荡山到达了闽越的前沿温州,那么很自然的也进入了福建,所以, 闽南语的最早源头一定有晋语的成份,而晋语所分布的区域,从温州一直到闽南,这事实上是整个闽方言的基本构成。 至于闽南,其地界也就只有九龙江和晋江一带,也就是几个大江的中下游,但看起来已经包含了泉漳两个方言中心了,虽然确实有点偏差。 真正闽南语的形成,并不在两晋南北朝,而是唐代。 特别是以陈政、陈元光带领的光州子弟兵在漳南的开拓,这些将士直接将光州的土话带入漳南,并使之在漳南和潮汕地区生根发芽,这算是比较地道的唐语了,姑且不管是不是唐人官话,但总是河南地方话吧。 随着漳州的建立,以及其郡治的北移,这时漳南唐语开始与漳泉晋语发生碰撞,并在九龙江流域形成了最原始的漳州话。 那么唐语和晋语本身差异到底有多大呢?或许不大,因为漳泉口音虽有差异,但沟通并无障碍;或许很大,因为闽南和闽东完全无法交流。 我个人认为差异并不大,因为漳南的闽南语和泉州话本身在语法和用词上并无明显差别,只是音韵差异而已。 造成漳泉差异缩小的另一因素是王潮兄弟在唐末又带来一批固始人融入了泉州的地界,这使得漳泉两地都有晋唐两代的口音,只是泉州晋语占优,而漳州唐语更强势而已。 于是我们也找到了规律,泉州以北晋语占大部分,漳州以南,唐音后来居上,因两种口音本身差异不大,所以闽南语从莆田一直到潮汕,呈现递变的关系,事实上他们就是同一种方言。 因此,从闽南语的源头看,最早滥觞于泉州丰州,偏晋语的发源地是泉州,偏唐语的发源地是漳州,但彼此都可以互相交流。 ......................................... 文/圭海四记 闽南语,语音颇獠,到底是听者已经忘却了晋语还是深喑晋语之道,时至今日已经无人知晓。 两个派系,泉州与漳州。但泉州到闽南早点,是较早将中原文化带入闽南地区的,漳州是陈胜陈元光(武则天时期)进入的,较晚。漯河话(唐朝的官方话)就较早的泉州一带使用,泉州有洛阳桥,就是洛阳人来到这里生活,建造一座桥用洛阳桥这个名来纪念他们来自于洛阳。后来又有了山西的晋人来到泉州(建住在水边)才有了后来的晋江。要说漳州还是泉州是标准的闽南语,你就看看南管(南曲、弦管。即:南音。)吧。不管是在世界任何一个所在都是要以泉州腔调为标准。如厦门的高甲戏,当地人在台上演却要泉州人在后台唱。(参考参考,非专家言论) 闽南话,顾名思义,是闽南人说的或传播出去语言。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其源头是古代中原洛阳地区语言,与闽南地区古代原住民语言溶合演化而来的语言。 漳浦西庙建于唐朝,祀开漳圣王陈元光父子及第一批开漳主要将领 现泉州、厦门和漳州,合称闽南,厦门是一座新兴城市,属地古时分属漳泉两府治地。闽南语其实就是漳州话或者泉州话了。 福建的泉州话,厦门话,漳州话,直至广东的潮州,汕头,海丰,陆丰,浙江的苍南,楚门等县市区及台湾省的方言,基本都是讲闽南语。只是语音差别,语法基本一致,说慢一些都可互通,当属闽南语系。 既然闽南语母语是古代的河洛话,那么,就要分析古代 河洛人 来漳州或泉州地区的住民,那里 比较早有大规模中原人定居,做为朔源依据 ! 泉州做为古代地理名称较早,但旱期"泉"指的是现福州地区,闽南作为一个整体初现,为南安郡,辖南安、龙溪(现漳州东部包括厦门 )和兰水(漳州西部)三县。 唐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獠啸乱(当时泉指福州),归德将军陈政及后续其子陈元光率光州固始县87姓平乱,并奏请设置漳州, 这些将士及家眷成为闽南地区来自中原的最大一批定居移民,也就是第一批在福建讲河洛话的中原人! 陈元光被后世称为开漳圣王,此时闽南漳泉两郡始立 (但现泉州西部及厦门属漳州治地,且当时漳州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漳南漳江湾地区) 五代王审之兄弟,随王绪统领的固始起义军入闽,选当地住民基本为河南固始祖籍的漳浦做为立足点,后取代王绪逐步攻占福建,建立闽国。 唐广明元年(880年),继黄巢起义后,安徽寿县人王绪在攻克寿州和光州后于固始县接收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及众多固始将士,于 885年由漳浦(古代漳浦辖区包括现浦云诏东等地)入闽并攻克漳州,期间王潮发动兵变自立,第二年克泉州(现福州)任泉州刺史。三兄弟后建立闽国,后世称王审知为开闽王(有史料记载漳州在十国期间也是王氏集团的大后方,因漳州早期住民祖籍河南,与王氏兵眷有乡情连带之故)随王氏在闽国定居的兵眷,成为第二批在福建定居说河洛话的中原人! 五代十国以后,泉州建置才与今日基本相同,漳州则近半。由此可见,唐朝之前,闽南只是初步形成,此时因人员稀少,中原人分布不广。 是唐及五代两次大规模的河南人进入,才逐渐形成闽南主体人群,经过十国时期闽国的繁荣发展,闽南才形成完整、稳定的区域文化,并开始对外传播。 其实,去争论闽南语的发源地是泉州还是漳州没什么实际意义。现在真正能被闽南文化圈广泛接受的还是居于漳泉之间的厦门话。这和厦门的地理位置,近代 社会 背景,海内外智名度有关。 而原汁原味的河洛话,理该是古代漳浦辖地——现在粱山南北漳江湾区域的漳浦,云霄,诏安,东山等区县的方言(云霄东山两县从唐至清均属漳浦治地)。 因为这些地区不但是两批中原人入闽的根据地,而且又几度是漳州府治所,做为古代文化重要载体寺庙林立,(据漳浦县志记载,从唐至宋还有寺院数百所),曾被称东南佛国,由此可见文化底蕴之厚重!据使五代王氏兵眷第二批入闽的中原人,大部份居住泉地,其人口规模也不及,已在漳州繁衡200多年的陈政府兵后代众多! 所以,千百年来该地区不断向外——广东,台湾及东南亚各地移民,也同时将"加工后“的河洛文化(包括闽南话),向海内外传播! 另外,也是最主要的,五代以后,没史料记载有外地大批移民进入定居,故原语言少受外部语系的影响。因此,本人得出漳江流域的方言是"河洛话"自然进化,源头最渊远且相对纯正闽南话的结论 。 闽南话最早的是南安的丰州。 现在南安属于泉州地级市代管的地方!所以可以算泉州,但是如果较真只能算南安! 后来泉州开港而移府治,漳州开府,就分出了明显的两个流派,泉州话和漳州话。而在宋元泉州话强势,因为那时候泉州经济政治强势!到明清变成漳州话强势,因为月港崛起和漳州农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换厦门腔更强势,但那是因为台湾的原因。 题目说的是最早的发源地,那就是丰州! 闽南话作为中原地区河洛话的延续,其实是由最早大规模进驻福建及粤东地区的开漳圣王陈元光的部队及家眷所带来的,当时福建及粤东地区是一个行政区域,行政中心设在漳州,陈元光的部队后来逐渐向泉州,莆田,福州及粤东地区分开驻扎,所以河洛话也由漳州为中心逐渐向周边使用开了 闽南语最早起源于永春,永春原为州,管理今天的晋江,南安,丰泽,鲤城,安溪,德化,莆田,三明的大田和尤溪。永春州分内半州和外半州,到唐代,政府就以都命名地方,所以,现在才有一都,二都,三都,到200多都。这个都,要老一辈的人才懂,就是现在的镇。都就是镇的行政名,宋以后,因为沿海经济发展,就把永春州划分各个区域,也就是现在的县市区域大概范围 泉州南安丰州以前相当于闽南行政中心,所以是闽南语最准的地方,也是起源地,晋江这条江原名是叫南安江,五胡乱华中原移民沿江而居,为了纪念故乡所以改名为晋江。闽南语的口语便是形成于南北朝,到唐时又有较大规模的移民带来了唐时的文读音,闽南语包括口语跟唐文读音,所以泉州是闽南语起源地!漳州说唐时也有移民早于泉州带来了文读音,然后以此认为他们的闽南语更为标准,但,他们却以为唐时来的移民口语还是闽南语的口语,这点恐怕已经不成立了,那么漳州的闽南语口语又源自哪里?当然是泉州向南移民的结果,比如还潮州,雷州,海南,无不是泉州向南移民带去的,注意,以前莆仙也属于泉州!所以漳州的闽南语源自哪里?不也是泉州吗,至少口语是!那还争论哪里的闽南语更标准有意义吗!就好比后代跟祖先争论谁更标准? 闽南话原为河洛话,也就是唐代以前的官方语言比较靠谱。只是唐朝之后整个中原地区分分合合,战乱不堪,人民到处奔走,颠沛流离,才导致中原地区人口四分五裂,给过近千年的融合,河洛话仅仅被当年逃避战乱的福建闽南地区的人传承下来。 肯定是泉州啊 以前漳州都归泉州管,只要不是厦门就可以,那鸟毛跟韩国一个德行。 闽南本来就指泉州漳州厦门。早年有迁到汕头一带。而后过去东南亚港澳。泉州当时是泉郡(管福建全省,后来才省会移至福州),泉州话当然是闽方言,来源于晋水流域。当然语言(音)受“万国商”世界各地长期居住在泉州的外国人影响。尔后北传至漳州莆仙(游),厦门。接入广东。所以还是发源于清源晋泉。泉州解放初称晋江地区。 历史上是先有泉州还是先有晋江?晋江久点,也比较大。 晋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周秦以后,中原汉族逐渐南迁,适西晋永嘉时期,中原百姓避战乱南迁,据江而居,故名为晋江。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始建县治。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析出晋江东北地置惠安县。新中国成立以来,又先后析出鲤城、丰泽、洛江三区及石狮市。 泉州历史也很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行政区划建制几度变迁。唐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政督察区、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